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崇祯:朕本天骄,中兴大明过分吗>第61章 烧钱的战争

朱由检又问:\"嗣昌,你有何高见?\"

杨嗣昌道:\"臣不知兵,不敢妄议。\"

朱由检:\"但说无妨。\"

杨嗣昌:\"臣以为攻心为上。顺义之战,我军大显神威,蒙古诸部定心裂胆寒。如今我军又占据了广宁,这个时候,朝廷当拉拢他们,只要他们保持中立也行。\"

朱由检深以为然,对温体仁说道:\"你出使右翼蒙古,游说土扈特部、喀喇沁部、鄂尔多斯部,天朝开放边贸,他们要粮食、布匹、铁锅、食盐,尽可以拿马匹来换。\"

又对温体仁说:\"你出使左翼蒙古,告诉那些科尔沁人,察哈尔人,喀尔喀人,天朝宽大为怀。他们跟着黄台吉入关寇迤,从前的旧账一笔都勾销了,今后大家和睦共处,互利互惠。\"

一场会议开了两三个时辰,朱由检请众大臣吃饭。

他对王承恩说道:\"王大伴,叫卢象昇来。还有萃英馆的那帮秀才也请了来,今天我请客。\"

不一会卢象昇来了。朱由检老远就叫:\"象昇,坐到我这里来!\"

卢象昇大病初愈,身体比从前更瘦,脸比从前更白。

毛文龙敬陪末座,悄悄问袁可立:\"袁公,这就是卢阎王?\"

袁可立久闻卢象昇之名,今天也是第一次见,本以为卢阎王是个猛张飞,眼若铜铃,须如乱箭,没想到是个白白净净的文弱书生。

宋应星、孙元化、王徵、方以智、薄钰都来了,大胡子汤若望也来了。

大厅里摆了三四桌酒席,起初大家都很拘谨,三杯酒下肚话就多了起来。

第二天,温体仁前往右翼蒙古,周延儒前往左翼蒙古。

朱由检把袁崇焕、袁可立、毛文龙叫到一块,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朕对付黄台吉的王牌,要通力合作,和衷共济。

这一次军事行动是宁锦、登莱、东江三方联合,需要全力配合才能取得成功。你们要商量好联合行动的步骤和时间。\"

毛文龙道:\"东江军率先动手,大举上岸,先攻克镇江,再下汤站、凤凰城、青台峪,威逼辽阳。黄台吉必定派大军来弹压,如此一来就给了登莱军和关宁军发起攻势的机会。\"

袁崇焕、袁可立、毛文龙约定了行动的日期。

毛文龙在九月初十展开行动,因为那时是女真人开始秋收的季节,大军出动,可以踏坏他的水稻和麦子。

毛文龙行动后的第五天,袁崇焕对西平堡发动猛攻。

袁可立选择西平堡打得最激烈的时机渡海作战。

三方联合军事行动先后展开,既能让皇太极疲于应付,又使他无从判断究竟哪一个方向才是主攻方向。

联合行动的步骤时机都已议妥,三人又商议粮食物资的分配、转运、保管。

辽东镇是天下第一镇,关宁军每年消耗的钱粮为六百八十万两左右,登莱军为八十二万两,东江军为一百二十万两,为了对付黄台吉,朝廷每年至少需要花费九百万两。

这是没有大的战事的情况下的日常开销,如果有大的战事,那就是个无底洞了。

萨尔浒之战耗银一千二百万两,辽沈之战耗银七百万两,广宁之战耗银八百万两。

万历帝朱翊钧一辈子痴迷于敛财,到头来三下两下报销了。

因此辽沈惨败的消息传来,朱由校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创伤,拉着韩爌的袖子哭了。

大把大把的银子打了水漂不说,还损兵折将十来万,搁谁身上也受不住。

现在三方联合军事行动,最少出动二十万大军,按以往的经验,如果战事能在三个月之内结束的话,至少需要二千万两白银!如果拖到五个月的话,至少需要三千五百万两白银!料敌从宽,那就是3500万两。

而太仓寺一年的收入是四百万两白银。

也就是说,不吃不喝十年,才打得起这一场大仗!

朱由检脊背都是凉的,这哪里是在打仗,完全就是在烧钱。

如果钱烧完了,仗却打输了,那就准备好上吊的绳子吧。

煤山上的歪脖子树正在向你招手。

来呀!

快来呀!

朱由检说了自己的顾虑。

袁崇焕说道:\"两军对垒,打的就是兵马钱粮,谁先耗不住,谁就输了。当初熊廷弼督辽,提出的方略就是在辽东暴兵十八万,用天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压垮建奴。

朝廷如果真到能筹集到三千五百万钱粮的话,黄台吉肯定是扛不过去的。三千五百万的确很多,但平摊到十年,每年不过三百五十万。朝廷每年花三千五百万,十年之内能灭建奴吗?根本不能!\"

袁可立道:\"臣也这样认为。添油战术是兵家大忌。黄台吉新败,正是他最虚弱的时候,朝廷咬紧牙关,狠狠打一仗,黄台吉不死也要脱层皮。\"

毛文龙也是相似的观点,\"臣这次和阿敏交手,明显感受到建州兵士气比较低落,无论兵和将都懒懒的。\"

朱由检问道:\"为什么会这样?阿敏的兵又没挨打。\"

毛文龙道:\"阿敏的兵虽没挨打,但肯定挨饿了。士兵只要一挨饿,就是那副要死不活的样子。臣猜测黄台吉肯定缺粮缺得厉害,等他秋收的时候再跟他狠狠干一仗,说不定他就挂了,如果不打,今后就再没这么好的机会了!\"

毛文龙这一席话,朱由检倒是真没想到。时机的确是好时机,但要在短短的三个月之内筹够这么多钱粮,难度不是一般大。

朱由检说道:\"我尽力筹钱,但你们也得尽力省钱,冗兵冗员,能裁撤一点就多少裁撤一点吧。\"

三个人都低头无语。

关宁军实员七万八千人,报饷十三万六千人。

登莱军实员四万人,报饷七万人。

东江军实员二万八千人,报饷十二万八千人。

明末冒员冒饷就是个公开的秘密,人人心照不宣,冒饷不稀奇,但像毛文龙这样,二万八千人就敢报成十二万八千人的,的确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袁崇焕巧破沉默,说道:\"臣裁六千人。\"

袁可立跟进,\"臣也裁六千人。\"

毛文龙犹豫了半天,说道:\"臣裁一万八千人。\"

裁掉三万人的饷,这也省了一大笔钱,朱由检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