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回到巡抚衙门,杨嗣昌问他:\"事办得怎么样了?\"

孙传庭答道:\"秦王极傲慢,丝毫不知体恤朝廷,句句话都是在阳奉阴违,推三阻四。我察颜观色,秦王似乎想从朝廷拿一大笔银子。这个头不能开,不然庆王、肃王、韩王、安王也会有样学样。过两三天,我再登门,如果秦王还是老样子的话,我就只好公事公办了。\"

杨嗣昌:\"你来之前,我已经去王府去了四五趟了,秦王每次都是推脱。你下次去,秦王一准还是老样子。你说公事公办,是怎么个公事公办?\"

孙传庭从怀中掏出一本书,上面写着《宗藩条例》,说道:\"这是世宗皇帝定下的规矩,秦王府要不要遵守。《宗藩条例》开宗明义,【一切宗藩,无远近,无亲疏,均以遵从天子政令拱卫朝廷为第一要务】。皇上下令迁藩,是出于陕西全局考虑。如果秦王执意推诿,那只好请秦王进京,当面向皇上作出解释了。\"

杨嗣昌没料到孙传庭如此强硬,担心搞来不好收拾,劝道:\"伯雅,事缓则圆,还到不了那个地步。\"

过了两天,杨嗣昌和孙传庭又去了秦王府。

这一次,秦王态度大变,亲自出门来迎,请到正厅说话。

坐定后,杨嗣昌拱手道:\"臣等又来相扰了,望王爷海涵。陕西地瘠民贫,皇上出于全局考虑,要将陕西宗室尽数迁往别处。秦藩是天下第一藩,皇上倚为肱股,王爷贤名传遍海内,请王爷体恤朝廷,率先垂范。\"

秦王轻轻呷了口茶,\"杨总督请喝茶,孙巡抚请喝茶。\"

杨嗣昌和孙传庭都谢了茶。

秦王不紧不慢地说道:\"既然皇上有旨,孤自然从命。迁藩没有问题,但秦宗二百年来在陕西攒下的基业怎么办?\"

杨嗣昌:\"能带走的,自然是王爷自己带走。带不走的,比如房子、商铺,自然还是王爷的。\"

秦王:\"孤本来是准备将房子和商铺都卖了以后再搬家的,既然朝廷等不及,那就全部作价卖给朝廷吧。\"

杨嗣昌没料到秦王来这一出,朝廷连军饷都发不出来,哪儿有钱来买你的房子和商铺?

\"这个……恐怕不行。朝廷没有这个闲钱。王爷还是自己卖吧。\"

秦王:\"现在兵慌马乱的时候,恐怕不是出手产业的时候,要不等一二年再说?\"

杨嗣昌和孙传庭对视一眼。

孙传庭倏地站起身来,说道:\"王爷,兹事体大,还是请王爷进京当面去和皇上说吧。杨总督,咱们走吧!\"

秦王十分尴尬,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杨嗣昌:\"伯雅,坐下说话。\"

孙传庭又坐了下来,拱手说道:\"皇上旨意,今年夏天之前,陕西藩王必须全部迁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王爷的房屋和商铺,还是王爷的,王爷想现在卖就现在卖,想将来卖就将来卖,想卖多少价钱,就卖多少价钱,朝廷一概不过问。\"

秦王艰难地咽了咽口水:\"但秦宗在陕西的土地呢?\"

孙传庭揣着明白装糊涂:\"土地?什么土地?\"

朱存枢有些恼了:\"秦宗在陕西经营二百年了,为什么不能有土地?\"

孙传庭:\"当然能有。臣记得当初太祖赐田六千亩,成祖赐田四千亩,洪熙皇帝宣德皇帝也有赐田,这些田都是万年不易的。\"

朱存枢勃然变色,\"秦宗只能有这点田吗?二百五十年来,就不能买田吗?\"

孙传庭:\"我朝立国时的规矩,诸王封疆不裂土,享爵不临民,不从事士农工商四业,禁止诸王兼并土地,后来法度废驰,诸王争相买田,巧取者有之,豪夺者有之,侵吞民田官田者有之,种种不法,世宗皇帝又颁布《宗藩条例》规范。请问王爷,秦宗买了多少田?不太多的话,王爷悄悄卖了,臣等不说,朝廷不问,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朱存枢起初不肯说,被逼得退无可退了,才硬着头皮说道:\"秦宗买地四十四万亩,记名土地七十二万亩。既然朝廷要迁藩,四十四万亩买来的地,就卖给朝廷。七十二万亩记名田,朝廷给笔补偿。\"

杨嗣昌和孙传庭面面相觑,116万亩土地,占了关中地区两成以上土地,这两成以上土地,朝廷是几乎收不到任何税赋的!

秦王一家就如此惊人!全国几十家藩王侵吞了多少国家税收?明朝能不穷吗?

孙传庭道:\"什么叫做【记名田】?就是民间讲的【投献】、【诡寄】吧?这可是朝廷明令禁止的!\"

朱元璋定的宗禄标准,亲王一万石,郡王六千石,镇国将军四千石,辅国将军二千石,奉国将军一千石。

起初一二代,各家藩王人口并不多,光亲王的一万石粮食就可以活得很滋润,后来人口裂变式增长,要想过得好,就只能利用手中特权收刮钱财了。

王庄的土地是不上税的,于是许多地主豪绅把自家土地\"投献\"、\"诡计\"、\"飞洒\"、\"影射\"到藩府名下,以逃避赋税。

朱存枢理直气壮,\"天下藩王几十家,家家如此,又不是光我一家这样!\"

孙传庭:\"家家如此便对么?王爷得闲了,不妨看一看《皇明祖训》、《宗藩条例》是怎么写的?兼并、投献、诡寄都是在侵吞国家财赋,要查!\"

朱存枢拍案而起,\"要查就一起查!\"

杨嗣昌出来打圆场,\"记名田本是朝廷禁止的陋习,王爷己经从中得了无数好处,该见好就收,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王爷怎么还能反向朝廷要补偿呢?说不过去的。\"

朱存枢梗着脖子说道:\"别人家记名田都好好的,独我家因为迁藩把记名田搞没了,凭什么?\"

杨嗣昌:\"现在先不说记名田,王爷说把四十四万亩自买田转卖给朝廷,要个什么价?\"

朱存枢:\"肥田十八两银子一亩,瘠田十二两银子一亩。\"

孙传庭听不下去了,\"杨公,咱们还是趁早打道回府吧,这差事没法办了,交皇上圣裁吧。\"

朱存枢又补了一刀,\"法子不是没有。\"

杨嗣昌忙问:\"什么法子,王爷请讲,嗣昌无不从命。\"

\"西安不是有几万厂卫吗?叫王承恩跟田尔耕过来,啥事办不了?\"

孙传庭一跺脚,\"杨公!走吧!\"

杨嗣昌还不死心,问道:"王爷别扯那么多闲话,简简单单说一句,最低什么条件,秦王府才肯迁藩?"

朱存枢道:"四十四万亩地,不论肥瘦,按每八两算,房子商铺一口价一百二十万两,外加八十万两搬家银子。"

杨嗣昌笑了,"四十四万亩地,总共352万两白银,八两每亩这个价钱怎么出来的?房子商铺一百二十万,这个数字是怎么出来的?八十万两搬家银子,这是要把华山挖了搬到北京去吗?"

朱存枢:"就是这个数,半两银子都不能少。"

杨嗣昌老实人也发怒了,愤愤然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