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回到三国初年搅动天下>第68章 西园八校尉

而后十几年,从这样的一个无法控制的环境开始,最终演化成为汉末诸侯割据分争的局面。

到了一八八年的冬天。

大约十月中旬,青、徐二州黄巾复起,到处攻打郡县。

此时的大汉天下已经非常乱了,有些“会秘术”之人,占卜星象、望气后,认为京师会有兵祸,两宫将血流成河。

大将军何进听到这些传言就有点着急,因为他的妹妹何太后就是两宫之一的主人。

将军许凉、假司马伍宕就对何进进言道:

“《太公六韬》里讲过,天子亲自掌领兵事,可以威震四方。”

无脑的何进认为这话很有道理,就找机会入朝跟皇帝说了。

汉灵帝一听,很有道理啊!

于是就诏令何进,“大发四方兵,将武平乐观下”。

也就是,调几万兵马过来,我要在平乐观下阅兵。

何进就派人在平乐观那里,盖了一个大阅兵坛,上面建起十二层五彩华盖,高有十丈。

坛的东北处又建一小坛,再建九层华盖,九丈高,横列步兵,骑士几万人,结营为阵。

汉灵帝亲自出来检阅,驻十二层的五彩大华盖下,何进驻九层小华盖下。

祭拜完天地,汉灵帝身披甲胄,代天敕封自己“无上将军”,绕阵阅兵三圈而还。

诏令何进率领全军驻守观下。

汉灵帝还听从宦官建议,在西园成立了统帅部,组织起一支新军。

新军统帅部共设八个校尉:

上军校尉宦官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汉灵帝认为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别信任他,所以拜他为元帅,督率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也归他领导。

也就是说,即便是大将军何进,也要听蹇硕指挥。

于是,上军校尉蹇硕就成为了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这支统帅部设立在皇帝私人庄园(西园)的部队,成立之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守护京城的力量,同时也制衡分掉大将军何进的一部分权力。

这支军队表面上是由汉灵帝直接指挥,而握有实际掌握权的大队长,则是皇帝宠信的宦官小黄门蹇硕。

蹇硕虽然被汉灵帝钦点专掌兵权,但他毕竟只是个太监,虽然表面上看风光无限,但是心里的扭曲自卑,导致他对大将军何进还是有些害怕、羡慕、忌妒、恨。

于是与各常侍密谋,共同劝说灵帝,要他派何进带兵西进,讨伐韩遂。

汉灵帝听信了他们的蛊惑,派何进西进,大肆赏赐何进兵车百余辆,还有各种仪仗。

何进暗中打探了解,知道了这是蹇硕们的阴谋。

于是上书奏请,派袁诏去讨伐徐、兖二州的黄巾兵乱,说是要等袁绍返回来,就出兵韩遂。

其实是想借此拖延时间,不离开京城的势力范围。

何进作为大将军,为什么不愿意去平定四方呢?

原因很简单,汉灵帝此时的身体已经不行了!

何进的妹妹何皇后,给汉灵帝生下了皇子,名为刘辩。

当时有个王贵人也生了个皇子叫做刘协。

因汉灵帝身体健康的问题,群臣奏请汉灵帝早立太子。

汉灵帝仔细思考过后,认为刘辩举止轻薄没有威仪,没有作帝王的样子。

不过汉灵帝又非常宠爱何皇后,再加上何进又掌握着重权,所以立太子之事就迟迟未决。

汉灵帝阅兵之后,洋洋得意地问讨虏校尉盖勋道:

“盖勋,你看我这次阅兵的场面怎么样?”

盖勋回答道:

“我听说以前的明君,只夸耀德政,讲究和平发展,而不轻易地展示国家兵力的多少与强大。

现在反叛者和敌国,离我们那么远,陛下却在眼前阅兵,您这次阅兵的效果,他们根本就看不到,没办法震慑他们,只不过是穷兵黩武罢了!”

汉灵帝想了想后,非但没生气,反而称赞道:

“盖勋,你说得不错!

我与你沟通的还是晚了。

唉!

我做这个事的时候,那么多大臣没有人能像你这样,竟然都不出声。”

后来,盖勋惋惜地对宗正刘虞、佐军校尉袁绍说道:

“我与陛下沟通过以后,认为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完全可以做个明君。

只不过现在他是被左右宠信的宦官蒙蔽了耳目。

如果我们合力清除掉这些奸邪之徒,然后再提拔清廉能干之人,必会使汉室兴旺。

到时候我们功成身退,岂不快哉?”

于是与袁绍合谋,一起诛除汉灵帝身边的奸佞小人。

刘虞、袁绍都认同盖勋的感觉,于是与其结为同谋。

只不过蹇硕不知怎么得到了这个消息,心里有了惧意,暗中思量办法。

不久以后,就有司隶校尉张温上表举荐盖勋为京兆尹。

刘宏虽然不舍得盖勋离开雒阳,但由于蹇硕等人极力赞同,于是迁盖勋为京兆尹。

这个杀宦组合最终没有成事。

虽然史书中记载的信息只是些只言片语,但是从其脉络上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认可汉灵帝刘宏的。

只不过因为他本身出身于社会底层,不像其他接任皇帝的人选,是从小就经受继位者培训。

不仅学识不够,还没有大格局,做事也没有帝王思维。

更因为他入宫的时候不过是十来岁的年纪,又无亲人作陪,从小就是与这些太监长大,天然亲近。

要不然也说不出“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这样惊世骇俗的话来。

……………………

刘星因为得了郭嘉、荀彧、荀攸等人才协助,再不用事必躬亲。

对治下每个城市只要提出大概规划,依据每个城市的特定资源,制定好适用的发展政策,就放手不管。

其实就算他每事都要过问,也根本无法解决因为观念上的巨大差距,而产生的重点为民还是为君的问题。

现在这个时期,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做事首先考虑老百姓得失的官员。

所以,刘星也渐渐地习惯了,只把握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