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回到三国初年搅动天下>第67章 荀家归顺

以及他加入到阳翟的政务管理系统以后,实际工作中了解到的具体情况,都一一给荀攸介绍清楚。

同时也把他个人对刘氏集团的看法与展望,都清楚地表达出来,请他出山共同为刘星效命。

尤其对刘星这个人的优点,更是做了大篇幅的着重阐述。

他认为从个人能力上来讲,刘星绝对是当世顶尖!

论创造力,规划能力,管理能力,文学修养,样样奇绝。

从心性上讲,刘星的性格沉稳,为人正直开朗。

从上位者的角度来说,刘星更算得上知人善用,求贤若渴。

且胸襟宽广,志向高远。

反正在刘星的身上,荀彧没找到任何毛病,他就开玩笑说,要荀攸过来帮着一起找找。

荀攸收到信以后,没过多久就来到了阳翟,立刻被荀彧领着来见刘星。

荀攸,字公达,与荀彧出自同宗,颍川颖阴人。

不过虽然他的岁数比荀彧大上不少,但是按辈分来算,荀攸却要叫荀彧一声族叔。

刘星立即安排酒席,陪同之人全部是军事参谋本部之人。

为什么要军事参谋本部的人陪同呢?

因为刘星想让荀攸进入到参谋本部,与郭嘉一起,做参谋本部的正副主官。

以他们两位为主,组建一个参谋指挥的军师天团。

要知道,荀攸在后来的曹氏集团中,可是被曹操尊为谋主,是曹操每战必带在身边的两大谋士之一,另一个是郭嘉。

《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里面记载:

“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这段记载的大概意思是:

荀攸行事不仅周密谨慎,还智谋过人、计策百出,经常能想出奇妙的制敌计策。

随同曹操外出征战,多次秘密献出良策,但一般人都不知道计策的具体内容。

曹操经常夸赞荀攸说:

“荀攸外表看起来好似愚钝、怯懦、文弱,但内心却睿智、勇猛、刚强。

而且从来不炫耀自己的功劳。

荀攸聪明的一面,大家尚可以学习赶上,但是他大智若愚的一面,则是大家学也学不来的,即使是颜子、宁武这样的人物也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将来的战事,刘星相信,有了郭嘉和荀攸这两个“谋主”的出谋划策,再加上经过自己亲手设计制造出来的,后冷兵器时代的武器装备,打造、包装、训练出来的新式军队。

一定会兵峰所向,无不披靡。

而且,这荀攸一出现,刘星心中的最后一点小忧虑,也就算是烟消云散。

因为光是荀彧一个人参与了刘氏集团,那说明不了什么,有可能是他个人的情怀。

但是连这荀攸也派过来辅佐自己,那就是这荀家家主真的做了取舍。

作为这个时期荀家最有影响力,能力最是出众的两个人,都被派过来辅佐你,应该是把自己家族绑上了刘氏集团的战车。

尤其是荀攸带来的一封现任荀家家主的信,刘星打开一看,里面除了客套话以外,全部都是他从家族里挑选出来的,年轻一代荀家子弟的名单。

刘星也不得不佩服,这些世家家主的眼光真是够毒辣,做事手段也真是够狠,看好了就直接梭哈,毫不拖泥带水。

有了这一个世家大族整体投靠,那将来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直至所有。

至于那份名单,刘星当然是毫不犹豫地笑纳,这些人才才是他跟这些世家大族结交的基础。

因为,工人可以慢慢培训,甚至军队都可以一点点练,只要治下百姓足够就行。

从发展经济上来说,他也根本就谁也不用靠,因为在现今这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有人比他更懂得玩弄经济手段。

如果他全力发展经济,用不了几年,这天底下的流通货币都会流往颍川。

甚至都不用带兵打仗,单单就靠经济制约,刘星都有很大把握,让大部分的势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自动瓦解。

但是目前这中间一层管理人才的缺失,才是让刘星最头疼、最亟需改善的问题。

所以,荀家给出的这份投靠见面礼,刘星不仅代表刘氏集团笑纳,而且是毫不犹豫地予以重用。

荀攸加入之后没过多少天,就也给钟繇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去长社。

此时已经是一八八年的秋天,这段时间可把现有刘氏集团的所有人员,都给累坏了。

其实这种累,是从正月就开始了,优选粮种的下发,开荒耕地,播种,浇水,施肥等等………

所有的环节,刘星都让下辖的所有人去参与。

包括颍川郡兵,在不影响驻防安全的情况下,分班次轮流去附近农田里帮忙。

前面几年的以工代赈,刘星指示他们在没事可做的时候,就把水利都重新修缮一遍。

所以今年的春耕,完成得出奇的好。

所以到了一八八年的八月末,刘氏集团治下的十七城,都逆势迎来了农业大丰收。

………………

其实这一年的大汉王朝依然不好过!

从二月份开始,中原的黄巾余部就又开始纷纷起事。

首先在二月中旬,郭太等于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永固镇)起事,攻略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等地。

四月初,汝南郡(今河南平舆北)葛陂(古湖泊名,在今河南新蔡北)的黄巾军再起,攻没郡县。

而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太常刘焉就以天下兵寇不息,上书灵帝,建议改刺史为州牧,以重其职。

刺史本来是个监察官,东汉以来,逐渐向地方行政官转化,拥有一州的军政大权。

灵帝为了镇压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遂从刘焉之议,改刺史为州牧,并选派列卿、尚书出任州牧。

于是,州牧正式成为郡之上的行政长官,握有一州的行政大权,职位更重。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州牧因为职权更重,便各据一方,形成割据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