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173章 翰林日常

下午,黎敬浩从礼部返回,就被张伯远和邹启明给围住了。

李宁安站在一旁关切的看着,了解一下黎敬浩被派往哪个衙门观政。

这可事关好兄弟的仕途。

对于新科进士而言,他们观政的衙门很可能成为未来被授予官职的地方。

除非实习期间上级对他的评价不佳,建议调换职位。

事实上,新科进士要准备十几篇以及最新的几篇文章以及朝考试卷。

这是为了让朝廷评判该进士适合哪个方向的官职,这不仅仅是对进士文才的评判。

\"我被派往刑部观政。”

黎敬浩毫不含糊地说出了自己的去处。

\"刑部观政?那就是走御史、按察使这条路了。”

一听到黎敬浩被派去刑部观政,李宁安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两个衙门。

督察院和刑部都是不错的部门,其中督察院最好,管辖范围广。

不知其中有没有黎家的参与,问黎敬浩,他恐怕也不知道。

这小子是既来之则安之的性子,家里使劲更好,他还觉得刑部会很累。

知道了黎敬浩的去向,张伯远和邹启明也不再围着他了,现在他们俩都在猜测自己将被分配去哪个衙门。

晚上,李宁安把李宁定叫到屋里,询问他在京城寻找房子的过程。

之前,虽然李宁安让老弟和林家管事一起寻找房子,但并不急切。

因为早找到也无大用,他手里又没钱,先寻着看看。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三年的翰林院冷板凳已经确定下来了。

三年的时间让李宁安觉得应该考虑在翰林院附近买个院子住,不能再拖延。

尽管常德会馆不会赶出他们这些进士,但在这里住还是有些不方便。

尤其是一家人过来后肯定要找个住处,住在会馆像什么样子。

听到李宁安问房子的事情,李宁定立刻精神起来。

这几日他跟随房产牙子奔波了一段时间,看了内城几个院子,还去了外城。

听了老弟的话,李宁安就将自己让他回乡的想法说了。

李宁定对此并无意见,只是担心李宁安。

“我还用你担心,咋的,没你我还吃不上饭啊!”

李宁定用可不咋的的眼神瞥了他一眼,气的李宁安想打他。

第二天,他送老弟上了官船,原计划是想让他搭常德商会的商船,但商船管事说他们还要在兖州停靠。

为了不耽误时间,他便借助林贺宇的关系搭乘了官船。

等老弟离开之后,李宁安在会馆里吃着平淡无味的饭菜,迫切期盼着爷爷奶奶来京城的那一天。

现在他的住宿和餐食都在会馆解决,颇有些孤寂。

如果还处于求学阶段,这样的生活也无妨,然而现在情况改变了。

黎敬浩已经去了刑部观政,只剩下李宁安一个人住在会馆里过无聊的生活。

黎家就是豪气,黎敬浩考过会试的消息一传回去。

黎家老太爷也不管殿试成绩,大手一挥直接把内城靠近六部的一处三进宅子转到黎敬浩名下。

连带着还有京城外的两处庄子,真是让李宁安和张伯远等人一阵艳羡。

好兄弟倒是让李宁安与他同住,可是李宁安苦逼的想着由奢入俭难。

自己以后还不知道在京城能不能买到三进宅子,别到时候住进去就不想不来了。

再说黎敬浩的小娇妻马上就要入京了,来京一看,好家伙你俩好基友过去吧!

那李宁安的一世英名岂不毁了,长痛不如短痛,李宁安毅然决然的拒绝了他。

在翰林院中,浙江和江西的翰林数量虽然是最多的,但是到了馆选庶吉士的时候,考官们会考虑到地域差异,给予北方士子更多的机会。

然而这次考试没有进行馆选,一甲三人都是南方人,这一情况引起了北方士子的不满和抱怨。

幸运的是,朝廷在对待南北士子方面还算公正,一甲三人的文章又让这些士子无话可说,否则恐怕会引发一系列争议。

翰林院的生活相当单调乏味。

翰林院最初是唐代设立的宫廷供奉机构,负责安置各种有特长的人才。

涉及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等领域,为皇帝提供游宴和娱乐的陪伴。

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署。

在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导致天下大乱,翰林院逐渐成为起草机密诏书的重要机构。

到前朝时期才正式晋升为官职,并与科举制度接轨,因其与皇帝有着亲密关系而被称为“天子专秘”。

到了雍朝,延续前朝内阁制度,翰林院逐渐失去了担任皇帝秘书的职责,而成为培养人才和储备未来官员的地方。

它负责修订书籍、撰写史志,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提供读书服务,同时还担任科举考官等职责,地位高尚。

虽然翰林院只是五品衙门,但由于最早的内阁实际上属于翰林院的范畴,所以内阁大学士的官阶仍然是五品。

然而,翰林学士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却是最高的士人,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成为翰林学士的荣誉使得大量学子都投身科举,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翰林学士。

新科进士们通常会结伴前往翰林院报到。

李宁安与其他两位进士住处不在一起,他们约定在翰林院门口会合。

当李宁安下马车时,他说道:“你们在附近找个地方休息,饿了就先吃饭吧。”

由于第一天来翰林院报到,李宁安无法带他们进去。

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独立的办公室、被分派到何处,以及谁将负责他的学习。

故乡回来后,李宁安身边肯定会少不了人,所以他特意招呼了彭五四的两个儿子过来听用。

令李宁安意外的是,彭大和彭二不仅工作效率高,技能也很多样化,擅长喂马、驾车等技能。

看来在原先的主家哪里没少历练,倒是让李宁安觉得甚是省心。

安排彭大和彭二找个地方等待后,李宁安与黄顺荣两人见礼后走到翰林院大门外。

向值守的小吏出示了礼部提供的凭证,然后便被允许进入。

进去后,黄顺荣寻了个话题问道:“李修撰在京中的住处已经确定了吗?”

黄顺荣来自南京府,和李宁安一样,仍然居住在会馆内,不过他是住在南京会馆,离常德会馆并不远。

两人都出身于农家,京城房价之高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