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154章 策论

此刻,考场中的其他士子也都在苦思冥想。

在殿试之前,李宁安曾经认真地准备过自己的策问。

虽然这道考题很复杂,但只要抓住核心,肯定皇帝的想法,并将解决办法运用到现实中去,就能写出一篇成功的文章。

而且,殿试实际上也考察了士子们的立场问题。

以这道题为例,庆宁帝之所以要重新考核,可能是对于文人士大夫的看法不一致。

如果不是这样,问题就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李宁安思索了相当长的时间,身旁的黄顺荣等人已经开始动笔,但他仍然保持着冷静的思考。

过了一会儿,李宁安在稿纸上勾勒出了文章的框架。

毕竟时间还很充裕,他可以慢慢构思。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李宁安意识到虽然要迎合皇帝的心意,但也不能完全奉承。

这涉及到为官之人的节操。

他再次沉思片刻,其他士子写得很快,但他仍然没有开始动笔。

然而,李宁安面不改色。

殿试考查的正是考生们的心理状态。

皇极殿庄严肃穆,监考官员的官职高位,这会让考生们紧张不安。

如果因此慌乱,原本所期望的二甲名次说不准就会被跌落到三甲之内。

太阳已经渐渐升高,李宁安的文章构思也基本完成了。

他从砚台中取出一些水,开始准备墨汁。

与此同时,他思考着一个能引人注目的开篇策问。

当砚台中的清水逐渐变成乌黑的墨汁时,李宁安心中已经有了一些思路。

他将墨条放在一旁,拿起毛笔,在草稿纸上列举起治理水灾的方案。

“臣李宁安对:上策主张不与水争地,徙两岸之民当水冲者,决堤放河使北入海。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

这是针对当时黄河已成悬河的形势,提出人工改道,避高趋下的方案。

中策是开渠引水,达到分洪、灌溉和发展航运等目的。

这一方案不能一劳永逸,但可兴利除害,能维持数百年。

下策则是如果保守旧堤,年年修补,劳费无穷,是最下策。

李宁安认为,实行这一方案,虽要付出重大代价,但是可以使“河定民安,千载无患。”

包括植树造林、建设堤防等常规措施。

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例如堵塞、疏导、泄洪、分流等方面。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引用了一些防洪措施的成功例子。

殿上的士子们纷纷埋头奋笔疾书,而李宁安写了一半时感到饥饿,于是交卷领取了午饭——两个馒头和一碗汤。

对于像他这样的年轻士子来说,这样的伙食只能说勉强填饱肚子。

尽管如此,这些食物也是光禄寺准备的。

李宁安不由得感叹,宫中的馒头甚至比他在会馆吃的还不如,现在都已经凉了,汤也凉了。

午饭吃完后,李宁安继续作答。

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稿纸上写的内容,结构相对清楚,貌似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地方。

虽然有点困倦,但李宁安决定鼓起精神继续写下去。

以他目前的水平而言,即使随意编写,他也能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

不过,这只能欺骗他自己,而不能愚弄朝廷上的考官们。

李宁安滔滔不绝地写了数百字,并开始撰写对策。

离交卷还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李宁安从容地将草稿上的内容抄写到考卷上。

经过多年的苦练,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举试之人,有一手好的馆阁体是基本。

李宁安也一样,经过十几年的练写,如今他的这手馆阁体,已经相当不错的了。

等李宁安交卷时,考场内的其他士子早已离开。

李宁安将考卷交给受卷官,和其他几场考试一样,必须盖上名章。

因此,当李宁安举手示意交卷时,有一个弥封官快步走上前来,用白纸盖住姓名和籍贯,最后再盖上公章。

如此,李宁安完美地结束了殿试。

接下来,他只需耐心等待结果。

从皇城门离开。

天色还很亮,毕竟已经是三月份了,天黑得晚一些。

李宁安本打算欣赏一下皇极殿外的风景,可惜这里是皇城重地,到处都有卫兵巡逻,他只能匆匆离去。

在离开城门的路上,他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士子,大家都匆匆而行,不敢停下来聊天。

李宁安和黎敬浩回到了会馆,赵琪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

现在殿试结束了,李宁安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好好享用美食。

中午他只吃了两个凉馒头,现在正需要多吃些肉来充实一下自己的胃。

赵琪没有问李宁安考得怎么样,他看着李宁安放松的神态,相信他发挥应该不会差。

“哎,皇宫是什么样子的?”赵琪难掩好奇,“中午在皇宫吃的那顿如何?”

黎敬浩捶捶他的肩膀,笑道:“羡慕吧!”

眼看赵琪要将面前的荤菜拽走,黎敬浩不敢贫嘴了。

“当时我们都非常紧张,不敢多看一眼,多走一步,说真的我都没看清皇宫啥样,至于吃的那顿,你看我们现在这样像是吃饱了吗!”

赵琪看李宁安在铜锅里狠狠的夹走了一块子肉,嘴角莫名的抽搐了一下。

殿试结束后,李宁安终于有时间和赵琪他们一起游山玩水。

尽管京城的风景不如江南秀美,但也有几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在李宁安看来,京城所谓的着名景点都无法去观赏,这让他觉得京城其实没有太多好玩的地方。

但燕赵大地的风光却是无穷的,景色也别有一番风味。

现在殿试结束,很多外地的士子都在京城各处游玩。

在参观房师和进士前辈时,几位京官暗示他们应该趁这个机会尽情游玩京城的风景,因为日后成为官员后可能就没有时间再这样做了。

李宁安心想,这就是工作后的领悟。

太祖皇帝确实非常勤政,所以对于官员的休假安排很少。

作为京官,特别是在六部、六科和都察院的监督下,绝对不能懈怠。

即使想稍微偷懒一下,也会感到压力山大。

当时李宁安忧心忡忡地思考各种公务事项,看到山就会想到堆积如山的公文案牍,看到水就会想到波澜壮阔的努力过程,恐怕一点娱乐游玩的心思都找不到了。

“此情此景,安和兄何不赋诗一首?”赵琪开了一句玩笑。

李宁安连忙回答:“还是放过我吧。”

从会试到现在,没人要求身为会元的李宁安展示他的诗才。

就凭他的一点皮毛功夫,恐怕还没开始展示就会露出马脚。

与此同时,丙辰科的殿试卷子也送到了东阁的阅卷官处。

东阁是大学士们办公的地方。

殿试考卷封存后,由掌卷官送至东阁,阅卷官们在东阁完成阅卷工作。

此时,东阁内人山人海。

因为十四位阅卷官都是权贵重臣,虽然地位崇高,但他们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之心。

阅卷时间紧迫,首辅郑礼宁将考卷分发给其他十三位阅卷官。

这一科共有三百多名考生,每位阅卷官手中要批改十几份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