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153章 殿试

抬腿迈过宫门阶梯时,李宁安心想今年会试取仕三百一十五人,一甲三人,二甲九十五人都是固定的,剩下二百一十七人就是同进士。

自己会试成绩在前面,殿试只要不出岔子,也是二甲前面,有望考入庶常院。

庶常考试是在殿试后进行的,虽然取得资格不仅仅依赖于殿试的排名,但只有二甲和三甲前列的新进士才有资格参加。

加上庶吉士是被称为\"储相\"的位置,所以选取的人员都不会太年长。

四十岁以上的人,即使在二甲中有传胪的名次,也未必能考上庶吉士。

自己正好年纪适中,只要保持稳定进步且始终保持在二甲前列,能够留在翰林院就是最好的选择。

京城是非之地很多,但如果失去了翰林的身份,想在官场上走得更高恐怕就会变得十分艰难。

按照本朝的惯例,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阁,因此庶吉士被视为\"储相\"的人选。

进士每三年一次考试,而庶吉士的考试并不是每一科都有,即使有考试,录取人数也不固定,大约十几到二、三十人。

可见,每一个庶吉士的名额都备受瞩目。

出发前,李宁安还与黎敬浩谈论起这件事,如果他若是能够进入三甲的前列,那就再好不过了。

远远地看着李宁安离去的背影,黎敬浩忍不住白了他一眼,谁不希望自己的名次能好一些呢!

士子们在宫门前低声交谈了几句,紧接着宫城大门打开了。

宫城雄伟壮观,红日从城外缓缓升起。

走在石阶上,士子们神情凝重,他们所走的地方是大雍朝廷最神秘、最令人向往的皇宫。

苦读数十年,不过是为了报效天子的一片赤诚。

在官员的引导下,士子们逐渐抵达殿试的地点——皇极殿。

皇极殿内已经有几名官员在等候,其中几乎所有人都穿着绯袍,都是朝中的重要官员。

在湖广时,李宁安所见过的最高级官员也只是湖广学政。

然而在皇极殿中,任意一个官员的威势都远超过崔学政。

被众官员围着的其中一人,正是李宁安参加会试时的座师潘世同,而在潘世同身边,态度和蔼且年纪稍大的,恐怕就是首辅郑礼宁。

据说这位首辅性格相当严厉,看相貌也能洞察出一些端倪。

郑礼宁是太祖朝的状元,已经做官四十多年了,即使新帝登基,也没有将他调离。

在朝的状元中,他是官职最高的,李宁安同样希望向他看齐。

郑礼宁的政绩平平,但官运确实很好,成为了三朝元老,在皇权交替之下,始终稳如泰山,他无疑拥有自己生存之道。

太祖朝可谓是人才辈出,最后一位先帝留下他辅政,可能是为了为新帝过渡,能够在位四年这样的本领可不是谁都有的。

士子们稍作等候,见到殿内众官肃立不动,然后,身穿明黄龙袍的天子出现了,众官员纷纷行礼叩头。

李宁安等新科贡士走进了丹墀内,东西向排队,面朝北站立。

在鸿胪寺官员的引导下,众位贡士依次就座,随后在赞礼官的主持下进行五拜三叩头的礼仪。

贡士们膝曲跪地,并高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随着一声威严,众贡士缓缓起身。

此时,没有人敢抬头,因为一旦冒犯圣容的罪名成立,后果将不堪设想。

完成对皇帝的参拜后,接下来是发考卷。

李宁安站在最前排,自然也是第一个领取试卷的人。

接过试卷后,宦官直接领着他去了殿内的位置。

直到现在,李宁安才稍微抬起低垂的头。

等所有的试卷都发完,殿试正式开始。

庆宁帝在殿中绕了一圈后就去参加早朝了。

此时,鞭炮声响起,庆宁帝和百官退朝,考试正式开始。

众人按照次序就座,一眼望去,按照名次来坐,从前到后,从中间向两边扩开。

李宁安的位置恰好在龙椅下方,如果皇帝视力好的话,甚至不用动,只需低头就能看到他的表情。

原本会试的第二名和第三名一想到接下来的场面,便心里焦急不安,但看到李宁安的位置后,突然感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算了,只要有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心情就会好很多。

李宁安并不能太清楚地看到庆宁帝的长相,此刻他的注意力并不在那上面。

天子登上御座后,执事官举起题目,内侍太监将题目交给礼部的官员。

在这场丙辰年的殿试中,提调官是礼部尚书和左右侍郎,而受卷官、监试官和弥封官大多由翰林院和九卿衙门的官员担任,场面极其庄严肃穆。

如果是在穿越之前,李宁安自然不会记得这繁琐冗长的程序,但自从县试开始,无论是考试还是面见考官,都有一套熟悉的流程,李宁安已经非常熟悉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已经被大雍朝廷同化得深入了。

李宁安看着题目,由于殿试只考一道策问题,可以说是一题定生死。

殿试也被称为“御试”,应试贡士只需回答一道策问题。

今天也是如此。

只是当大家打开试卷,看到上面写着《治黄策》时,都忍不住倒吸一口气。

这不就是上次会试的问题吗?

怎么这次又考这个?

李宁安也在心里有同样的疑问。

但是谁能猜透帝王的心思呢?看来在会试时,众多士子的答案并没有让皇上满意,所以他不能像以前那样墨守成规,必须更加细致地考虑自己的自救方案。

对于治水的方法,他还是能够信手拈来的。

在河灾的措施上,殿试这场考试对李宁安来说可谓重要而严峻。

尽管这道题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在考卷上展现才华,写出合皇帝心意的文章并非易事。

李宁安先闭目沉思片刻,他需要先仔细分析考题,然后思考如何下笔。

在进入考场之前,李宁安将大胆的改革思路删去。

毕竟,雍朝目前还没有到需要进行改革的时候,他也没有勇气和智慧去进行这些有“新意”的改革。

所以,在作答中他不会写这些内容。

殿试文章需要特别慎重对待,而这道题考察的是治理河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