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129章 出发

计划好了出发的时间,李宁安便向二爷爷和一家人辞行。

李金檐鼓励他到京之后好好备考,同时安慰他科考不易,有信心但不能受不住打击。

李宁安笑了笑,他倒是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二爷爷无非是担心自己科考太顺,若是一朝会试落第,恐怕会内心沮丧。

不过李宁安心里倒是明白,自己确实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即使这一科不中,再等等也无妨。

毕竟三十岁考中进士都能称得上是年轻有为,而且他的学识已经到这了,临门一脚,不管中不中都要去试过再说。

李金辉在门口晒着日头,许氏和王莲英则为李宁安收拾整理好行装,林寻在旁边观摩着。

许氏怕她没整理过,便不让她伸手,防止有什么东西没带上的。

四婶儿则是前屋到后院的显得甚是忙碌,许氏看她有些忙中添乱,一样让她在旁边看起了热闹。

正坐在门口与爷爷聊着天,四叔和四婶亦步亦趋的走了过来。

李明泉伸手就从怀里掏了个钱袋子还有一封书信。

“咋了四叔?我哪能要你钱呀?”李宁安目光有些惊奇,爷掏爸拿,咋样也赶不到叔叔身上呀!

在车上塞点吃的穿的倒是无所谓,这给钱就见外了。

李明泉有些尴尬,挠了挠头,一时不知道说什么。

高娘子倒是有些急了,推搡了一下,自己上前说道:“是这样,宁安,你兄长不是在南京吗?

我和你四叔就想着带点东西给他,你说呀!这臭小子去了这几年,信都没来几封,还不知道过的咋样。”

说完,眼眶都有些微红,仿佛是要哭。

李宁安上前连连应着,说来也是李宁轩的不对,自从在南京入了军伍,常年都没个信儿,确实不太让人省心。

听见侄子答应,高娘子高兴的不行,忙催李明泉去准备些东西装车上。

笑嘻嘻的看着,这回李宁安倒是没阻止。

一看就不是给他准备的,都已经入冬,哪还用得上夏季的衣服。

可不一会儿,他就有些惊呆了,四叔和四婶这装的东西可真不少。

要不是爷爷拦着,他们甚至想将秋收打的粮食都装上几石让李宁安带上。

看来是想儿子想的不行了,自己到南京一定要说到李宁轩几句。

见收拾的差不多了,李宁安与林寻说的好一会儿话。

两人今年刚成婚,可以说是第一次分开这么久,彼此之间都很是不舍,李宁安小声的说着,“我若是考中了,到时候一定第一时间将消息传回来。”

林寻锤了他一下,“出门在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万事小心。

我给你缝的腰带里面缝有金箔,若遇紧急事,记得拿出来用,千万别省钱。”

李宁安点了点头。

古代出游一般都不会带铜钱,基本上全部在钱庄里置换成银子和金子。

个人出行,若是换成银票和汇票就不太可能了,银票的面值太大了,大约五十两上下。

身上带这么多银钱,反而会发生太大意外。

而且他本次赶考出行都坐官船,除了买些东西之外,基本上没有太大花销。

汇票的金额就更大了,一般都是商行或者大宗交易时使用,汇票出自于票庄,是旧式的信用机构。

一般都是权贵人家所创办的,信用上倒是有保障。

可他用不上这些钱,若是到时候有需要,可以让家里通过商行将汇票带来,到时可以在京城进行置换现银。

再者说,除了苏杭、南京几个重镇,像湖广一带仅仅只有武昌长沙几地有票庄,换起来麻烦的很。

“我知道,等我考个进士,一定让你做进士夫人。”李宁安笑道。

“好,我等你接我。”林寻满怀笑意的看着他。

临走时,与李金辉他们摆手告别,看着爷爷洋溢的笑容,明显精神头还是很不错的。

之后李宁安就带着老弟去了常德府,他们要在这里与黎敬浩还有赵琪会合。

李金辉本来打算让三爷爷的二儿子跟着他一起北上去京城,自己这位叔叔同样是入伍当过兵的。

当年更是抵御过东南倭寇,若不是身体有疾,可能还在军武之中。

不过爷爷的这个想法被李宁安给拦下了,他们一路都坐官船,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

这年月,虽然山匪强盗确实有不少,可走大路的风险却不会多大,天下总归是良民多的。

而且他们是进京赶考的士子,身上都有府衙发放的赶考文书,哪个吃了豹子胆的山匪敢拦他们。

这些山匪不过是癖藓之疾,之所以官府不清理他们,不是不想清理。

一方面是地方兵力调派不畅,另一方面就是这些山匪强盗在各府各县,基本上都有耳目。

一旦几个重镇的守备军或者是府兵调动,他们很快就会收到消息,到时候往山沟沟里面一钻,大概就能躲过官兵的搜查。

官府耗时耗力耗钱讨不到好处,渐渐的自然就放弃了,不过若是匪盗太过猖獗,官府肯定会咬咬牙将他们给彻底处理掉。

其实像这种山匪强盗,历朝历代都会有,只是在于朝廷是否平稳,百姓是否富足。

国泰民安时,顶多就是有些逃犯强盗,可若真是天灾人祸不断,山匪变成流寇那可就不得了了。

对于这种情况,李宁安同样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主要是这些人基本上已经脱籍,属于逃犯或者黑户。

再加上他们对盘踞山林的熟悉,而且小股山贼到处流窜,除非调动大量人力物力一一排查,否则是根本找不到踪迹的。

想着想着李宁安便叹了一口气,盗寇匪徒是任何时候都避免不了的。

除了王朝的现行制度影响外,另一方面就在于这个时期大多数时候都是地广人稀。

除了城池之外,很多地方数十里可能都不见人烟,匪徒在路上抢劫是很难被人发现的,官府即使知道了同样无法及时组织人力进行围剿。

不过,受限于交通环境和信息方面的偏差,真正能够做大的山匪并不多。

古代的户籍制度非常严格,这些已经入了行的土匪,根本就无法金盆洗手,而且他们大多是本地人,基本上无法流窜。

在盛世的时候,土匪生活并不太好,不过若是乱世土匪就有了发展的资本。

不少朝代崩裂之前都会匪患横行,那时还会有贪腐的官员为他们提供消息和保护,剿匪难度就会变大很多。

不过现在雍朝正处于王朝上升期,怎么来算都可以说得上是即将进入太平盛世,土匪的日子大概率并不太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