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历代王朝更迭>第155章 赫赫盛汉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

太子东宫,已成将倾之大厦。曾经在身边的众位“忠臣良将”已经另投明主,曾经挥手间得以使万众臣服的太子威仪,如今已经是过往云烟。昨日内廷传来消息,皇后郭氏,现皇太子之母因为非议皇上,辱没皇家尊严,以“怀势怨怼、数违教令”之罪而被废黜,早已岌岌可危的太子终于失去其最大臂助,情势更加危急。

光武帝刘秀念及太子尚且年轻,对其母后之事并不知晓,因此特别准许太子见其母后,以话别情。见过母亲,一时间,刘强仅存的幻想随之破灭,之前他尚自以为,父皇只是一时之气,母后终归会回到其原来的位置,可母亲告诉他,光武帝早就倾心阴丽华,爱屋及乌,对其子刘庄也爱到骨髓。因此,废长立幼之心早已如同一颗种子,在朝局变换,天下易手的情况下,逐渐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只是郭氏一向谨慎,故而刘秀也暂时找不到废黜他的理由。

常言道“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一朝太子?郭氏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太子刘强只能退求一方之地,苟延残喘。或许皇上会考虑,在某一天重新召他回来,承继帝位,收到以退为进的奇效。

可惜他不明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当他向光武帝禀明自己的意愿时,刘庄心跳不已。但随即他便醒转过来,因为他看到父亲此时的眼中,出现了一丝似乎惋惜或者赞许的眼神。因此,他极力反对太子自废。这一举动深得光武帝嘉许,其后纵使刘庄成为东宫太子,最终得传帝王大业,依然对其恩宠有加,没有丝毫的怠慢,其母郭氏也受到了厚待。

刘强被废以后,虽然自己的幻想逐渐破灭,但是依然还有一部分投机势力想借用刘强的废太子之名举事,徐图成就大业、颠覆乾坤。其中最为活跃代表的就是刘荆。

刘荆是光武诸位皇子中比较有才能的一个,他给废太子刘强写信,言及其无罪被废,自己念及手足情深,终于难以坐视不理。故而支持刘强从自己的封地东海起兵,像汉高祖那样取天下,夺皇位。刘强接到书信后,当即吓坏,立马把信上交给明帝。明帝早有孝敬师长,爱护兄弟的美誉,念其初犯,因此没有追究此事。但是在刘庄的心里,孰亲孰疏、谁远谁近,已经泾渭分明。这在以后刘庄执掌江山的手段中,慢慢显现出来。

永平元年(公元58年),刘强病重,刘庄遣中常侍钩盾令将太医乘驿视疾,诏沛王辅、济南王康、淮阳王延诣鲁。及到他即将西去之时,还上书表示感谢。

据传,刘庄读了刘强的上书,悲恸大哭,感动得无以复加。

刘庄特命曰:“王恭谦好礼,以德自终,遣送之物,务从约省,衣足敛形,茅车瓦器,物减于制,以彰王卓尔独行之志。将作大匠留起陵庙。”

从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强即太子位,到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刘庄入主东宫,刘强的命运就像全部被别人牵扯,纵使自己有万般无奈,也只能顺时应势,太子大位就此易手。

在刘庄继太子大位之前,发生了一件在今天看来难以理解的事情:刘庄在刘秀的许可下,改刘阳为刘庄。

关于刘阳改名的因由,历史上众说纷纭,其中最为盛行的说法认为,刘阳改名为刘庄,主要是想改变他的身份。刘阳是妃子所生,乃为“庶出”;而刘庄则是新封的皇后(阴丽华)所生,就是嫡子。

从字义而言,“阳”是鲜明的意思,形容词,虚而不实。“庄”则有庄重威严的意思,似乎更适用于皇帝。《后汉书》中也有记载:皇帝下诏说:“按《春秋》的经义,立太子以出身嫡庶的贵贱为标准。东海王刘阳,是阴皇后的儿子,应该继承帝位。皇太子刘强执着谦让,愿意到诸侯国为王。父子之情,使我难以长久地违背他的意愿。现在封刘强为东海王,立刘阳为皇太子,改名为庄。”

刘庄在担任太子期间,更加表现出其非凡的才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在对待南北匈奴的主张上。

刘秀半生戎马,最终重建汉朝,因为国力的不足,刘秀被迫一改武帝时对匈奴的战略,由主动进攻转为积极防御。此后经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主动要求内附,光武帝刘秀册封南匈奴的权贵们,而且还和他们和亲。这在以后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北方边境的和平,为东汉的逐渐崛起提供了良好的边部环境。北匈奴看到东汉和南匈奴和亲,也要求和亲。时局未明之前,刘秀一时难以决定,于是和公卿们商量。

当此之时,朝堂之上均以为与北匈奴和亲可以化解过去结成的仇怨,而且还可以自主选择与南北匈奴的和战关系。与南匈奴战则联合北匈奴,与北匈奴战则联合南匈奴,诚可谓是驱狼搏狗的妙计。以此推之,汉室天下当可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刘庄不以为然,他分析,北匈奴因为南匈奴内附汉朝,并且与大汉朝和亲所以害怕我们,如果我们不攻击北匈奴,又和他们和亲。不但北匈奴不再惧怕我们,南匈奴也会对我们有二心,因此,汉朝应该拒绝与之和亲。听完其分析,光武帝刘秀深感有理,于是决定不和北匈奴和亲。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原陵。

四野一片白色,举目全是哀声。在这原陵之上,庄严肃穆,悲凉如风。原陵又名汉陵(今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白鹤乡)。俗称“刘秀坟”,顾名思义,就是汉光武帝刘秀死后的陵寝。此前二月,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驾崩,举国上下一起为这一位英主致哀。

刘庄携百官一道,为先皇守孝,夏四月丙辰日,刘庄开始颁布其继位以后的第一纸诏令,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点:

1.表谦虚谨慎之意。刘庄自称为年轻晚辈,遵照旨意继承汉之大业,因此每日从早到晚都惊恐不安,不敢荒疏懈怠贪求安逸。他承担国家命运,继续奉行先帝的体制而以文德治理国家,有如不知种庄稼的艰难,唯恐出现失误。而先帝之恩德普照天下,其德行能与古代的圣帝明王等同,协和万邦之众,达上通下,恭敬地祭祀百神,施恩惠给鳏寡之人。

2.谋求公卿大夫百官乃至天下百姓之助力。为此,刘庄不惜大肆赏赐天下众人。同时大赦天下,曾经的罪犯都被放出,曾经因为战乱被掳掠的妇女重新获得自由。一部分被贬官吏还能够官复原职,赏赐金银。封侯拜将,如拜邓禹为太傅,刘苍为骠骑将军。又如封赵熹为节乡侯,李?为安乡侯,冯鲂为杨邑侯。

3.完成先皇丧葬事宜。派太尉赵患在南郊祭天告知先帝的谥号,派司徒李欣安放先皇棺木,派司空冯纺率领五校兵士负责覆盖黄土为坟事宜。

他向天下明言,如今上无天子,下无诸侯首领,犹如要渡过湍深的河流却没有船和桨。帝王之位责任重大,而自己年轻,才疏学浅,确实需要有贤德的人来辅佐帮助自己。

刘庄不可谓不高明,在他即位之后,充分地分析了天下大势和国家局势,并结合了百姓和文武众臣的考量,不失时机地颁布了这一纸诏令,此诏令一出,立刻引起了巨大而积极的反响,使得朝野内外,文武同德,上下一心。

政局交替时的国家,终于稳定了下来。一时间,汉朝不仅在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同时以轻徭薄赋为核心的各项政策也相继出台。

这年秋天九月,烧当羌人因为不满当地官员的腐败和倾轧,遂举兵反抗,侵犯陇西郡,大军一路士气如虹,在允街县一战中,汉军数千兵马不敌烧当羌人,守城不足一天,就全军败退,城池也被烧当羌人的军队夺取。

当此之时,刘庄及时了解了陇西地区羌人叛乱的前后因由,自认为是汉朝官吏的错,然而,他却不能惩罚汉朝的官吏,因为那样就更加承认了烧当羌人叛乱的正义性,而且阵前杀将,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为今之计,他只能采取措施,获取陇西、凉州等地居民的民心,因为他通过分析,认为当地只是一部分人对于当地的官吏有意见,然而对于中央政府,他们还是比较忠心的,因此,刘庄下令,赦免陇西郡的囚徒,对有罪的人都减罪一等,不征收那里今年的田租和赋税。除此以外,刘庄还对从天水调发的三千人下令,免除他们这一年的雇役钱。

这年冬天十一月,刘庄派遣中郎将窦固,监捕虏将军马武二位将军领兵讨伐烧当羌。自己兴之所至,带了几个随从,出宫直奔军营而去。出得洛阳城,便是官道,官道两旁则是片片良田,一样望去,荒草凄凄。突然闻见号角三响,三通鼓罢。一队兵马裹着应征民夫向西开拔。道路两旁则挤满了送别的人,父母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儿女哭父亲,牵衣拽马,遮道而哭,号泣声响成一片。众征卒无不动容,有软弱者甚至纷纷落下泪来。

恰如后世杜甫的《兵车行》所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此刻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极大地感染了汉明帝刘庄,于是回宫不久,便命人暗自查访当前社会状况,随即颁下诏令,命令有关部门务必顺应农时节气,使百姓不要受到烦扰。他知道,当时举贤察能有弄虚作假现象,奸邪谄佞之人未除,权贵阶层行请托之风,酷吏们贪赃枉法胡作非为,百姓愁苦哀怨,无处申诉冤情。因此严格命令主管官吏要查明各类罪行上奏呈报,若举荐不实,将并治举荐人之罪。另外郡县官府经常趁征发百姓服役之机,擅自作奸牟利,欺诈勒索贫弱百姓,使下层贫民先受其苦。应该务求劳役平均,而不要枉滥苛刻。

此令出时,正值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十二月甲寅日。

这些政策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甚至后世也有人对刘庄的作为大加赞赏,有诗词曰:

恭学儒法誉神童,修制礼仪政清明。

秉承汉室严治国,与民养息事亲躬。

冷剑寒霜拨反正,班超出塞漠北征。

君主竭力战事宁,天竺谴使佛道生。

刘庄在位期间,招抚流民,救济贫农,兴修水利,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民安其业,户口滋殖,时人颂曰“赫赫盛汉”,与其子汉章帝时期并称“明章之治”。

dengbidmxswqqxswyifan

shuyueepzwqqwxwxsguan

xs007zhuikereadw23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