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我爷爷可是大明战神>第579章 土木堡真相:忽折向东

在苍茫的山坳之间。

阳和卫的将士们如同猎豹般潜伏。

他们的身影融入了四周的自然环境,只留下一双双锐利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条蜿蜒的山路。

那里,皇帝即将巡边的消息如同风中的低语,悄然而至。

让每一个将士的心都悬了起来。

杨信与杨俊,这对堂兄弟并肩而立。

他们的脸上刻着坚毅,却也掩不住心中的忐忑,杨信的声音压得很低。

仿佛怕惊扰了潜伏的猎物:“堂哥。

你说这狗皇帝他真的会来吗?”

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既有对即将到来的紧张。

也有对未知的恐惧。

杨俊的目光则显得更为坚定。

微微点头,仿佛在给杨信。

也给自己打气:“不清楚。

但大同参将郭登会通知我们的。

他既是我们的联络人。

也是我们的同党!”

他的声音里透露出一丝不容置疑的自信,仿佛在告诉杨信。

无论发生什么,他们都有应对之策。

然而,杨信的担忧并未因此消散。

他皱了皱眉,似乎在思考着更深层次的问题:“万一郭登出卖我们呢?”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这个念头似乎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让他无法释怀。

杨俊闻言,冷笑一声。

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出卖我们?

那是不可能的。

吃空饷和买卖军火,他们也有份参与。

好处人家也拿了不少。

这大同和宣府一半以上的将领都牵涉其中,他们若是敢出卖我们。

那便是自掘坟墓!”

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对郭登等人的不屑与轻蔑,仿佛已经看透了他们的底细。

然而,杨信却并未因此完全放心。

心中的疑虑如同野草般疯长:“为啥?

这要是坦白,应该也算有功吧?

不说奖励,应该也罪不至死吧?”

声音里透露出一种迷茫与不解。

杨俊轻叹一声,摇了摇头。

眼中闪过一丝深沉:“你不了解这位皇帝,他的野心,远非你我所能想象!”

杨信一愣,他虽身处边关。

但对朝廷之事也有所耳闻。

突然想起这位年轻的皇帝。

自即位以来便以雷霆手段治国,令朝野震动,然而,他从未想过这位皇帝的手段会如此狠辣。

杨俊继续说道:“想想看。

正统十年,皇帝已经独揽大权。

魏国公徐显宗,作为开国名将徐达的曾孙,身份尊贵,算是皇帝的叔辈。

只因一次未上朝,便被皇帝派太监锁在紫禁城的午门外示众,受尽羞辱!”

杨信听得心惊胆战,他知道徐显宗在朝中的地位,更知道皇帝此举所代表的意味。

皇帝对家人尚且如此,对他们这些远在边关的将领,又会如何?

杨俊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还有那彭城伯张谨,只因家中私养宦官,便被皇帝下狱。

若非皇室宗亲出面求情。

恐怕早已命丧黄泉!”

杨信默然。

他知道这些事情当时在朝廷中早已传得沸沸扬扬,但从未仔细想过。

杨俊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

“若是我们吃空饷和买卖军火的事被皇帝知道,甚至知道我们要埋伏杀他。

一旦他成功回到京中。

我们全家的下场会是如何?”

杨信的脸色瞬间苍白,他不敢再往下想,若是皇帝知道了这些事情。

然后回京端坐在龙椅上。

抄家灭族,五马分尸。

恐怕就是他们家的最终命运。

“那我们还能挣到钱吗?”

杨信眉头紧锁。

话语中带着些许疑惑和焦虑。

杨俊的眼神里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冷笑道:“朝中那么多文官都牵涉其中,你以为利润会小吗?

我们冒着全家被杀头的风险。

怎么可能没有赚头?

吃空饷、买卖军火,这些虽然瞒不住。

但只要我们上下打点,给那些巡边的文官们一点好处,他们便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洪熙朝以来,一直都是这样的。

可惜啊,这位皇帝太过认真,非要抓我们,不然我们也不会被逼到这一步!”

杨俊的话让杨信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时。

一位副将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打断了两人的谈话。

他气喘吁吁地说道:“杨佥事。

刚刚收到大同郭登参将的消息。

皇帝不会来阳和卫了。

他让皇帝改走紫荆关那条路。

那条路不好走,而且皇帝的车队物资众多,行走缓慢。

郭参将让我们快马加鞭过去劫杀!”

这个消息让杨俊和杨信都感到有些意外,他们原本以为皇帝会按照原计划来到阳和卫,没想到竟然临时改变了路线。

这无疑增加了他们劫杀皇帝车队的难度,但也让他们看到了最后一线希望。

杨俊立刻下令道:“兄弟们。

立刻上马,前往紫荆关!”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众将士纷纷上马。

策马扬鞭,向着紫荆关方向疾驰而去。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皇帝入关前成功劫杀皇帝车队。

然而,时间紧迫。

他们必须尽快追上皇帝的车队。

虽然皇帝的车队行走缓慢,但他们的兵力有限,而且路上还可能遇到其他阻碍。

但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

他们必须全力以赴。

在广袤的平原上。

一支庞大的明军队伍缓缓行进。

队伍中那面威风凛凛的龙旗高高飘扬。

彰显着这支队伍的特殊身份——这是皇帝朱祁镇的车驾队伍。

队伍行进间,尘土飞扬,旌旗猎猎。

坐在宽敞而华丽的车驾内。

皇帝朱祁镇显得格外沉静。

他微微眯起眼睛,眺望着远方。

仿佛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决策。

“王大伴,我们现在离大同有多远?”

朱祁镇突然开口,打破了车内的宁静。

一旁的太监王振连忙躬身回答:

“陛下,刚刚成国公朱勇来报。

说我们现在距离大同城已有三十里!”

朱祁镇点了点头,眉头微皱。

似乎在思考接下来的行动。

过了一会儿,缓缓说道:“王大伴。

你觉得是不是应该在这里调头往东?”

王振一愣,随即心中一动。

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他恭敬地回答道:“陛下英明。

此处调头往东,已经可以迷惑敌人。

没有必要再跑远!”

朱祁镇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做戏就要做得真一点。

传令下去,让队伍继续前进十里地。

然后再迅速往东。

这样,那些追兵就会以为我们真的去了紫荆关,等他们赶到紫荆关下发现我们并未经过时,再返回来寻找我们。

就已经晚了!”

王振听了皇帝的话。

心中不禁暗暗佩服皇帝的智谋。

他连忙点头称是,并立即传令下去。

让成国公朱勇按照皇帝的指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