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明末惊雷>第159章 南汉山城之约

一直待在船上的叶风这时也接到了情报处的报告,那些火炮现在全部运往了南汉山城,看来由于鲜国仁祖李倧采取的拖延方法,已经激怒了皇太极,清军要强攻南汉山城了。

叶风知道自己对此也是无能为力,十几万清军,不是他这点人马可以对付的,何况又是在野战中,对方也有红衣大炮和大将军炮,他的火器就占不了太大的优势了。

得到这个消息后,叶风也让人将消息通报了两位大君和金庆征,不一会三人就联袂来拜访叶风,三人见到叶风,行过礼后,却是都没有开口。

叶风只得叹了口气道:“两位大君,金大人,不是在下不去救援南汉山城,实是建虏势大,鲜国的各路援军又被建虏击溃,不能集中在一起,南汉山城看来是保不住了,几位还是要早做打算。”

听到叶风这么说,凤林大君倒还坚持的住,可麟坪大君终是忍不住呜呜的哭出了声。

叶风见了心中也有些不忍,道:“诸位,我师就在多停留几日,看看南汉山城有什么结果,到月底我们再返回耽罗。”

三人立即起身连连感谢,又与叶风谈了一会儿,这才告辞回到自己的船舱,为方便与这几人沟通,叶风安排他们三人与他住的是同一艘船。

接下来几日,虎贲师的几艘战船一直在盐河来往巡逻,清军再也无法渡过盐河到江华岛上,而江华岛广城镇堡里面的两千多清军和鲜国几百降兵却都龟缩在堡内,不敢对江华府发起攻击,面孙二成率着虎贲师的两人营驻扎在江华府城内,也没有对广城镇的清军发起攻击。

叶风可舍不得拿虎卫们去打攻坚战,那样伤亡人数就太大了,叶风现在可经不起这样的消耗。而且要打攻城战,那得有大炮的支持,也不能将船上的炮给拆下来用于攻城战中,船上的火炮设计的也并不适合用于陆战。

接下来几日,情报处人员不断的将消息传了过来,自二十四日开始,清军将红衣大炮集中后,日夜不停的轰击南汉山城,炮声是惊天动地,昼夜不停,许多炮弹飞过城头,将城中人击死击伤,就是宫墙也被多次击中,城中人是人心惶惶。

二十六日上午,有部分守城鲜国军士被红衣大炮轰击的无处躲藏,竟产生了哗变,几百人跑来宫门外行兵谏,请求国主立即交出金党宪等几名主战派大臣,以满足清军的要求。

鲜国仁祖李倧无奈只得同意,交出几名主战的大臣给清军,但对清军提出的要国主亲自出城,改为由昭显世子代之,但皇太极仍未同意以世子代李倧的方案。

二十六日晚清军大帐内,皇太极高坐在案子后面,众文武全部侍立在下方,皇太极道:“这南汉山城久攻不下,李倧又不愿出城来降,众卿都说说,现在应该如何。”

“禀陛下,细作来报城中余粮,还可供城中鲜国军民食用两月,到时鲜国援军在集中勤王,现在军营附近已出现天花患者,现在军中也有几人发现在患上了天花,不如现在接受鲜国提出的出降条件,我大军也好早日返加辽东。”见众人都没的答话的,汉臣范文程硬着头皮上前禀道。

这天花早几日都已在军营有了传播,而皇太极打小并没的出过天花,现在在此是非常凶险的,皇太已有退意,但如果鲜国李倧不肯亲自出城受降,皇太极还是不想半途而废,但此事他自己无法提出来,只得授意范文程提出 。

皇太极又看向了其他大臣,众人早已明白其心意,纷纷站出来同意范学士的观点。刚从江华岛赶回来的多尔衮虽有不满,但在江华岛损兵拆将,满清勇士劳萨还战死在了江华岛,此时他也没有底气说出不同意的话来。

皇太极见众人都同意按此方案接受鲜国的投降,这才望向负责与鲜国谈判的英俄尔岱和马福塔道:“明日鲜国再来递了降书,就按此办理吧。”

“是”英俄尔岱和马福塔齐声答道。

而此时的南汉山城行宫内,鲜国国主李倧是满脸愁容,现在南汉山城被围的是水泄不通,任何外界的消息都传不进来,前几日满清就宣扬要进攻江华岛,要他早日投降,江华岛只有守军一千多人,是很难抵挡住清军的攻势的,一旦被清军攻破江华岛,那里有几百名官员眷属,清军用眷属威胁南汉山城里的众多官员,到时也只能降了,恐怕条件会更加苛刻。

想到这里,李倧叹了口气对侍立在下面的李弘胄、金荩国、崔鸣吉道:“在理一封国书,就说我同意亲自出城投降,明日就送到清营吧。”说完这些李倧就起身向后行去。

一众大臣有的是长长出了口气,有的却是痛哭流涕,二十七日,李弘胄、金荩国、崔鸣吉将最新的鲜国投降的国书送到了清营,英俄尔岱和马福塔见了大喜,但并未露出任何声色,立即禀报给了皇太极。

二十八日鲜国将弘文馆校理尹集、修撰吴达济二人做主战派大臣交给了清军,晚上英俄尔岱和马福塔来到城南门,按照明朝给鲜国的敕书样式向鲜国传达了皇太极对鲜的的“诏谕”和议和条件:

议和条件是:向清交出明朝所封的诰命、册印,并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停止保用明朝的年号,以大清为正统。

纳昭显世子、凤林大君为人质,其他大臣也要交出一些子弟为人质;并协助清军进攻皮岛;还有鲜国王室要与大清贵族联姻;不得再修缮城池;每年还有一定数额的岁贡等等条约。

李倧对这些苛刻的条件实难接受,道:“有如此难从之言,而其可甘心受之耶。”

洪瑞凤只能开解道:“称臣奉朔之后,则更无可为之事也。今日之形势,少无以兵力击却之路,亦将奈何哉?今日之权,都在于满清,势难争阻矣!”李倧也只能无奈的接受了这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