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对薛国观的迫不及待视而不见,拔高嗓音喊道:“英国公张之极、天雄军统帅卢象升、天武军统帅孙传庭何在?”

张之极、卢象升、孙传庭三人听到皇帝叫自己,齐步走出朝班一礼,恭敬应道:“微臣在。”

“授你三人武英殿大学士,为我大明首届军阁\\u0027阁臣,望你们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崇祯满怀期待的说着。

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事先没有准备的三人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呆愣当场。

这可不怪他们三人没见过大世面,而是从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的兵权就落到文官手中,至今已两百余年,武将只能沦为文官的附属,实在是不敢想,兵权还能有回到武将手中的一天。

呆愣当场的可不止他们三人,满朝文武皆是瞠目结舌,就连最先支持崇祯改革的兵部尚书范景文也想不到崇祯会让武将担任军阁’阁臣。

所有人都以为皇帝会选文臣担任军阁’阁臣,之所以成立军阁,只不过是想简化大明繁琐的兵马调动制度而已,不曾想,皇帝会直接让武将担任军阁’阁臣。

崇祯看着愣愣发呆的三人,追问道:“怎么,你们三个不愿意?”

张之极、卢象升、孙传庭,这才回过神来躬身道:“微臣领旨谢恩,定不负陛下所望。”

朝堂上的一众文臣,也在这时回过神来,让武人担当军阁’阁臣这怎么能行?这不是明摆着从他们文臣手中抢权吗?

这历朝历代文武之争历来有之,这明朝当然也不例外,只是明朝的武将从土木堡之变后一直被文臣压一头,到了明末,武将更是被文臣压的抬不起头,所以朝堂上,很少看到文武之争。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眼看这群武夫就要和自己平起平坐了,那还了得。

早已不是左督御史的杨涟抓住这个机会,微不可察的向言官们使了个眼色。

虽说杨涟已经没了职位,但多年培植的心腹还是有的,一个姓张的御史见杨涟的眼色即刻跳了出来:

“陛下,张之极一介武夫何德何能任职军阁,还有那卢象升、孙传庭本是一介文人,非要和一群武夫舞枪弄棒简直有辱斯文,此二人也不配入职军阁。”

张御史的话像是点燃文武之争的导火索,本来好好的军事改革,立刻就转变成了文武之争。

张御史话音刚落,刑部主事陈必谦立刻跳出来附和:

“陛下,我大明从土木堡之变后,文臣掌兵已有两百余载从未出过什么大纰漏,这足以证明之前的策略是对的。”

“陛下,万万不能让武夫掌兵呀!土木堡武人掌兵的前车之鉴,还不够陛下警醒吗?”

崇祯听着陈必谦的话笑了,说的还挺像这么回事,谁不知道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留学生朱祁镇那个败家子造成的,现在却要让武将来背锅。

英国公张之极更是听得怒气横生、牙呲欲裂,恨不得立时冲过去把陈必谦给撕了。

要知道,当年的土木堡之变,他的祖宗初代英国公张辅也死在那一役中,现在陈必谦这么说,这是在侮辱他的先祖。

张之极自然也知道土木堡战败,完全是明英宗朱祁镇的锅,可朱祁镇毕竟是大明朝的皇帝,他总不能当着崇祯的面去指责,一时间,竟无从辩驳。

就在张之极为难之际,龙椅上的崇祯看着陈必谦怒声喝道:

“枉你还读圣贤书,你就是个黑白不辨是非不明的腐儒,土木堡战败和武人掌兵有什么关系?完全是英宗那个废物造成的,你可不要在这里玷污当年为大明战死的将军们。”

崇祯这话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就算当年的土木堡战败是明英宗朱祁镇的错,但你身为朱家后人,怎么可以这样诋毁自己的祖先?还在朝堂上骂明英宗是废物。

崇祯话音刚落,礼部尚书倪元璐就赶忙跳了出来:“陛下慎言呐!即使英宗有错,陛下也不能冒着天下之大不为,批判英宗皇帝。”

崇祯却是不在意的摆了摆手:“有什么不能批判的,做错了事还不能让人说。”

范景文见状,也不得不感慨皇帝的头铁,完全不顾及自己名声,念及此处,心想,决不能让皇帝再这样头铁下去,于是迈步而出:

“陛下,陈必谦所言确有过激之处,但也却如他所说,文臣掌兵这两百余年,确实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纰漏,所以陛下是不是考虑一下军阁的阁臣适当让文臣参与。”

范景文这话一出,不但把事情带回了讨论军阁成员问题的正轨,而且也委婉的表达了自己支持文臣入军阁的看法。

可不要奇怪,范景文为什么这么快就转变了立场。

他支持崇祯军事改革是一回事,文武之争又是另一回事,这话说起来矛盾,可事实就是如此。

紧接着一众文臣纷纷表态,基本都是和范景文一个看法,军阁’阁臣必须要有文臣参与。

内阁首辅薛国观,看着一众文臣都说的差不多了,才慢悠悠的站了出来:

“陛下,军阁既然位同于内阁,那应当也有首辅一说,老臣建议由文臣担任军阁首辅,以此平衡、约束武人的娇狂、娇纵。”

“呵呵……”

崇祯冷笑一声:“你们都是我大明重臣,却一个个沉醉于文武之争,难不成你们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这?想一想你们的初心何在?”

说到这,崇祯顿了顿,像是现在才想起薛国观的话,转而说道:

“薛阁老说的不错,军阁自当也有为首之人,那人就是朕,朕就是军阁的军阁首辅,往后我大明的所有军事调动及战略战术制定,都必须由军阁首辅同意加盖皇帝玺印才能执行,否则视作无效。”

末了,崇祯又补充了一句:“自朕以后,每一届军阁首辅都必须由皇帝担任,这是朕定的铁律,只要我大明朝还在一天就不允许更改。”

崇祯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为了避免以后军阁势力过于膨胀,把皇帝架空。

一众文臣听了崇祯的话,再也不敢说军阁都是一介武夫了,开玩笑,皇帝与帝王之尊任军阁首辅,要是这你都还敢骂,那真是不要命了。

一个个文臣,虽然心有怨气,但也只能放弃了,文武之争再重要,也不及自己的命重要呀!

崇祯当然也知道,文臣只是迫于自己的压力,暂时不敢出声而已,这可不意味着文臣放弃了文武之争,只要有机会,他们还是会揭竿而起,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这必须要想办法解决,否则不利于大明的发展,崇祯一念及此,便向王承恩吩咐:“王大伴,把“坤舆万国全图”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