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军械的生产供给,是由工部下辖的军器局和内府下辖的兵仗局负责。

盖因这些年朝廷国库空虚,没有了经费支撑,工部下辖的军器局早已名存实亡,唯有兵仗局苦苦支撑。

兵仗局就设在紫禁城一角,距离崇祯所在的乾清宫并不算远,小半个时辰后崇祯的身影就出现在兵仗局。

此刻的崇祯身着出宫时穿的那套青白色锦袍,身后跟着王承恩和李凤祥。

刚进兵仗局崇祯就听到匠作坊里传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

这让崇祯不由得有些狐疑,按说原来的兵仗局掌印太监王之心下狱,连同他手下的提督军库太监、佥书、堂司太监,甚至是写字、监工太监可以说差不多被一锅端了。

现在的兵仗局应该是无人打理,应该是乱作一团才对,但是看如今的情形显然没有乱。

王承恩像是看出了崇祯所想,便出声说道:“皇爷,是方正化在抓人之时,特意留了东厂的人在此暂管。”

崇祯听闻此言,笑了笑,称赞道:“这个方正化倒是有一颗玲珑心。”

至于说王承恩为什么会知道,那是因为曹化淳死后,这大总管的位置自然而然就落到了王承恩的头上,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他是方正化的顶头上司。

说话间崇祯已经走进匠作坊,在这里值守的小太监开始还想上来阻拦,可看到来人里有王承恩时就赶忙跑过来见礼:“小的见过大总管。”

之所以没向崇祯行礼,那是因为他没见过皇帝,崇祯也没穿龙袍,他不认识也就情有可原了。

小太监这操作让王承恩站立难安,一脸尴尬之色,在心里暗骂:“这小兔崽子真是没眼力劲。”

崇祯却像是没看到这一切似的,自顾自的向着工匠们走去。

崇祯打量了一番后,径直走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匠人跟前,他并没有出声打扰,只是静静的看着老匠人一锤一锤的敲打着还未完成的铠甲。

老匠人因为太过专注,并未察觉身边多了一个人,直至敲得累了,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才赫然发现身边有一个人。

老匠人在兵仗局干了大半辈子,自然知晓,能进来这里还有这身穿着打扮的人,肯定不是什么普通人。

当即拱手道:“小老儿见过大人。”

崇祯也没有摆架子,和煦的说道:“老人家不必多礼,我观你制作铠甲手法纯熟,想必是干了很多年了吧!”

“哎……”

老匠人长叹一声,神情漠然的说道:“小老儿是军籍,从十六岁开始就跟着父辈从事制作铠甲军械,至今已经有三十四年了。”

崇祯装作没有察觉老匠人神情,接着问道:“老人家你在兵仗局做工一个月能赚几文钱?”

听到崇祯的问话,老匠人神情变得更加愁苦,摇着头说道:“少的时候三百文多的时候五百文。”

崇祯听到老匠人的话,不禁有些心酸,也就是说干了三十四年的老匠人,一个月得到的酬劳,按照现在大明的物价最多能买到半石米,

一石相当于后世的九十四公斤左右,姑且按照一百公斤算,那也就相当于老匠人干一个月的收入只能买到五十公斤大米。

有的人会说,那可以选择不干呀!那你可就想多了,在明朝户籍等级森严,你家是军籍,那么你的子子孙孙都是军籍,谁要是敢说不干,那就按逃兵处理。

崇祯没有再继续收入这个话题,转而问道:“老人家你一个月能制作几件铠甲,和几把火铳。”

老匠人未做任何思考,直接回道:“铠甲也就一套吧!火冲也就一把,只是现在我年纪大了,制作火铳有些体力不支,所以现在就只做铠甲了。”

崇祯听闻,略作沉吟后,接着问道:“老人家现在兵仗局里有多少匠人?”

老匠人略微迟疑了一下,才缓声答道:“应该有五千左右吧!具体有多少人,小老儿不知。”

崇祯点点头,也没有继续刨根问底,转而叫道:

“李凤祥,从现在开始由你接管兵仗局,每个匠人每月就以三十件铠甲或火铳为准,基本月俸提高至三两,超过三十的,每多一件再加一百文月俸,前提是做出来的铠甲和火铳必须要合格。”

李凤翔闻言赶忙上前,躬身道:“奴婢遵旨。”

老匠人就是反应再迟钝,听到李凤祥说“奴婢遵旨”的时候也已反应过来了。

老匠人既激动又害怕,直接双膝跪地,叩拜道:“小老儿王辉参见陛下。”

见状,崇祯赶忙扶起老匠人,和煦的说道:“老人家不必多礼,快起来,快起来。”

老匠人被崇祯扶起来的时候,已经是热泪盈眶,激动地向后面的匠人大声喊道:“大伙都停一停,都停一停,皇帝陛下来看我们了。”

由于匠作坊敲击声嘈杂,所以很多人根本没有注意到这边的情况。

经过老匠人的不断喊叫,越来越多的工匠放下了手中的铁锤,直到没了敲击声,老匠人难掩激动的将崇祯刚刚说的话又说了一遍。

顿时整个兵仗局都沸腾了,一时间,人声鼎沸议论纷纷。

“太好了,太好了,老天开眼了。”

“一个月最少也能拿三两银子,我家娃有肉吃了。”

“是啊,是啊,还能给孩子添件棉衣。”

工匠们嘴里说着话,眼框却早已通红一片。

这个时候老匠人又高声喊道:“大伙儿都静一静,皇帝陛下还在这呢!”

这话像是有魔力一样,议论纷纷的嘈杂声戛然而止。

工匠们像是现在才反应过来一般,齐齐跪倒于地,高呼:“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抬了抬手,拔高嗓音道:“你们都是我大明的功臣,不必多礼,起来说话。”

“谢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等工匠们起了身,崇祯才神情并茂的说道:

“这些年来大家受苦了,是朝廷对不起你们,朕对不起你们,以前的事就不说了,从现在开始你们可以放心,朕绝不会让你们饿着肚子给大明做事,你们每付出的一滴汗水都会得到一份回报。”

崇祯话毕,整个兵仗局响起了万岁、万岁的声音,经久不衰。

崇祯压了压手,转而对老匠人说道:“老人家朕提拔你为监工,每月十两月俸,希望你带领大家为我大明造出更好的盔甲火铳。”

听到这话,老匠人弯腰一拜:“小老儿定不负陛下所托。”

崇祯在兵仗局整整待了一个下午,仔细的向工匠们了解了制造铠甲和火铳的工艺。

临走前崇祯还吩咐李凤祥,先给每个工匠发放一个月的月俸。

这自然又引得一片歌功颂德,最后崇祯在一片欢送声中离开了兵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