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228章 微妙

在来潘府之前,李宁安心中总是感到有些不安,毕竟他将潘若林考卷黜落是事实。

但这次拜访并没有使他感到后悔和愧疚,即使再来一次他依然会筛掉,不过那是自己不知道的潘若林考卷的情况下。

若是事先知晓,李宁安说不得真的咬咬牙就将试卷放过去了。

再说即使黜落了,那江姓阅卷官不声张更是无事,事情一经宣扬,进退两难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就目前而言,他没点中潘若林,而潘世同同时让他去治河了,两人的得失恩怨算是勉强扯平了。

来到潘府时,并不是管家行九来接待李宁安。

潘世同大肆打击张党之后,行九已经成为京城的大臣和富绅们追捧的对象,即使是三品大员见到他也要尊称他一声行先生。

天气正值炎热时分,冬日烧着地龙的暖阁此时就变成了纳凉的场所,李宁安一边等待一边思考着,潘世同居然愿意同他见上一面。

吏部调命已下,两人确实没见面的必要了,李宁安前来只是做到尽礼数,来之前就做好被拒之门外的准备了。

朝中的众人都知道李宁安遭到潘世同的打压排挤,但是李宁安并不对自己被调离京城一事感到十分愤怒。

正在等待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这个脚步声比潘世同的脚步声更为沉重,只听一声“砰”的响声,一个穿着青衣儒衫的青年出现在李宁安面前。

这个人来到李宁安面前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转瞬间,李宁安就立刻明白过来,这个人大概就是潘世同的幼子潘若林了。

作为宰辅的幺儿,自然心高气傲、目中无人,但他即使再傲气,也无法对付李宁安。

虽说李宁安已经由于会试未取中他的考卷而被父亲贬去治河,但潘若林心中高兴的同时,却闷闷不乐明确反对父亲的决定。

潘世同有很多儿子,眼见父亲的成就,儿子们自然都想走上仕途,现在未入仕的就剩下他了。

李宁安因此事被贬之后,下一次会试的考官恐怕就不敢不录取他。

潘若林自认才学不输给别人,但如果将来进入官场,恐怕就得背负着走后门的名声。

而且因为他的事情,李宁安这样的才子竟然被发配去治河,潘若林无论如何也不想被同僚们异样地看待。

作为大族子弟,他可不想真的当个纨绔子弟。

\"潘公子,关于自己黜落的文章,可是想了解些什么?”李宁安问道。

李宁安比潘若林要小几岁,但是李宁安已经中进士三年了,而潘若林却仍然卡在会试这一关,错过了就要再等三年。

潘若林点点头:“李大人,我想请教一下,我的文章有哪些问题,为什么此次会试未能入选?”

潘若林也曾向他父亲抱怨过,说李宁安筛选他的卷子一定是为了维护名声,沽名钓誉捞政治资本。

结果他父亲一方面将李宁安发配到治河,另一方面告诉他,李安和不是那种一味追求声誉毫无底线之人。

潘若林:“……”差点就破了大防,自己有那么不堪吗!

他真的不知道他父亲究竟是欣赏李宁安,还是厌恶李宁安。

总之,既然是他父亲的责任,作为儿子,他也得背上一部分,不是因为会试黜落考卷的事情,那父亲对于李宁安就有别的考虑。

“潘公子的文章,我以考卷上的为政举例,具体来说有哪些问题?”李宁安面对潘世同的幼子,可不会刻意谄媚,毕竟潘世同已经将他贬去治河了,如果再巴结人家,搞得他成什么人了。

现在正好有时间,他就和潘若林详细讨论起了文章。

在李宁安的眼中,潘若林的文章缺乏活力和创新性,尽管他从潘世同身边受到了耳濡目染,拥有足够的阅历,但他的观点只是承袭潘世同的,没有足够的独创性。

此外,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基础并不是那么扎实。

当然,李宁安只是将他与其他士子进行了比较,并不是说潘若林没有资格参加会试。

毕竟他来自一个优渥的家庭,潘世同为了儿子的教育,那必然选择的是全京城最杰出的馆师之一。

李宁安也听说过,翰林院中有几位翰林愿意免费为潘家子弟授课,但潘世同不同意这些个上杆子的,而是转着弯的找过谭彦霖,但谭彦霖不肯干。

从考卷内容上看,潘若林的文章有些轻飘,没有其他士子的文章那样有深度和沉淀感。

\"我已经多次告诉你,要静下心来学习,但你每次都不听。\"李宁安刚准备继续批评潘若林文章中的问题,刚刚换了便服突然出现在两人身后的潘世同说道。

\"见过恩师。\"

\"父亲。\"

\"将今天李大人说的话牢记于心,再读上三年,不要灰心丧气。\"

潘若林默默离开,而潘世同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你又来干什么?\"

李宁安说:\"弟子即将离京,特来向恩师告别。\"

\"难道不应该在心里记下我的仇吗?\"潘世同问道,虽然语气似乎无所谓,但他的眼神却透露出一丝锐利。

\"弟子不敢。\"

\"我相信你.\"

李宁安并不是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既然他说了不记仇,潘世同选择相信。

\"在前往徐州的路上,要虚心向欧阳端请教。他在政务上有独到的见解,在治水方面虽然是经验不足,但在朝中无人比他更适合担此重任。\"

潘世同语重心长的说道,\"你也有涉猎书算等事务的经验,如果治水有所成果,本官会保你升官晋级。\"

李宁安不由得多问了一句:\"恩师,是在原地升官还是调任回京?\"

潘世同望了他一眼,李宁安立即闭嘴。

作为同为四品的官员,京官和外官是有天壤之别的。

潘世同始终没有正面回答李宁安的问题。

但无论是否升官,最重要的是完成眼前的任务。

即使潘世同保证他升官晋级,但他日后毕竟很长一段时间不在京中。

俗话说天高皇帝远,隔了几年,即使感情再深也会渐渐淡去。

\"那我就告辞了,也请恩师保重身体。\"李宁安发自真心地说道。

在他的印象中,潘世同每天都很疲惫,勤于政务。

眼看内阁变换更迭,政策常变,真不知一个身体康健的人得被磋磨成什么样子。

眼下,朝臣们都说潘世同独揽大权,但皇帝的心意不得不让潘世同冒着风险前进。

他并不是为了成为一个顺臣,只是希望内心的愿望能够实现。

古往今来,众所周知的便是做得越多就越容易错事。

但是,如果人人都不去做实事,那么朝廷将无法前进,天下百姓也将无法生活继续下去。

\"我知道了。\"潘世同点头表示理解。

李宁安向潘世同鞠躬一礼,然后离开了暖阁。

潘世同注视着李宁安的背影,沉默不语,思索良久。

他的茶已经冷透了,他幽幽叹了口气,李宁安没有自怨自艾的神色浮现脑海,并未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