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别问,我科举>第221章 诗房阅卷

几位阅卷官默默思索着,李宁安的文章何其有名啊!天下的学子都对他在会试中的文章赞不绝口。

而且这位官场新秀很是瞩目,李宁安授官后先是去东阁学习进入诰敕房,随后很快就在翰林院晋升为东宫日讲。

传言他的日讲内容非常严谨生动,皇后和太子对他的评价也十分高。

至于他们如何得知李宁安讲课内容和情形,这就要说说朝廷对于天子和储君学习的重视与方式了。

每一位讲官内容不一,定下了学习内容之后,讲官们就要开始用心备课,写出一份讲章来,然后交给内阁审批。

通过之后,才能用它来上课,这份“讲章”,也就等于现在老师用的教案啦。

讲章怎么写?其实也不算难,单以李宁安而论,准备的讲稿就延伸不少内容,《孟子·万章》篇中有一句“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句不过二十多个字,可李宁安却为之写了七百多字的讲章。

不仅上课教案要对百官公示,太子听课情形同样会进行描绘,若有出格行为,不到第二天整个京城都会知晓,有些愣头青御史更是头铁的劝诫。

好在只是日常读书以及与大臣见面时候才会如此,不然李宁安都不知道太子殿下会不会被逼疯。

除此之外,看过李宁安批语放下心来的原因在于,他的言辞太过犀利。

之前,李宁安曾被言官弹劾过一次,但他的答辩文书同样展现了他的才华和风采,让人不禁回忆起他在殿试中的表现。

实际上,在被弹劾时,李宁安的情绪并不稳定,他的状态就是一直处于懵逼的样子。

翰林院汇聚了一群文学才子,李宁安措辞言谈可以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阅卷官中有一位姓江的引起了李宁安的注意,仔细查看了江阅卷官交给他的二十多份考卷,优秀的留下,不足之处则放到一边。

整个改卷过程持续了一整天,即使李宁安精力旺盛,此刻也难免感到疲惫。

虽然这份工作显得十分尊贵,但一旦锁院,考官们就不能外出了。

吃饭、上茅房都需要在贡院内解决,考官们只能等待着会试结束并且结果出来后才能自由回家。

幸好会试的饭食不是光禄寺提供的,而是由顺天府府衙准备的。

尽管味道不是特别好,但总比光禄寺提供的伙食要好得多。

李宁安记得,户部年终总结下来,光禄寺都要花费不少钱,大头就供给给百官了。

然而,天子和东宫的饭食主要由宦官负责安排,宫里有专门的尚膳监,其他官员们也并不喜欢光禄寺的饭菜。

可这些钱的支出却明明白白,但都流向了哪里呢?

潘世同既然想着实施马政条例,与其计划着开源,倒不如想好怎么节流吧!

第二天中午,江姓阅卷官再次交上几十份考卷。

李宁安看完了大约十几份,正准备继续看下一份时,却有些愣住了,他发现这位江姓阅卷官居然又将之前被他筛落过一次的考卷呈上来。

考卷上的点评还保留着,更是没有改动一字。

李宁安目露疑惑的看向江阅卷官,一早就觉得他奇怪。

对方仍然全神贯注地批阅着考卷,见李宁安的目光投过来,对方抬头起身向他微微一拜:“李大人。”

“这是什么意思?”

李宁安声音虽不大,但足以让对方听到。

江姓阅卷官没有表现出惊慌的样子,反而直视着李宁安:“李大人,您可能不知道,这位考生是潘相公子。”

去年京察潘世同已清洗了朝中的官员,如今内阁中,谈召海对他唯唯诺诺,郑礼宁更是托病不朝。

六部之中,礼部尚书赵登禹以他为马首是瞻,吏部尚书刘光弼、刑部尚书毛炳也都是潘世同提拔起来的。

如今张国起落败俨然已成定局。

换句话说,朝野上下都是潘党,得罪潘世同必然会遭遇不好的结果。

李宁安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潘相公子的考卷,他接受还是拒绝?

李宁安将那份考卷放到一边,江姓阅卷官还想说些什么,但挥手制止,李宁安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在继续批阅的考卷上。

江姓阅卷官也只能默默地收回了话语,闷头阅卷。

毕竟,《诗经》这一科的房官是李宁安,他作为阅卷官只是起辅助的作用,在做决定时仍然由李宁安来决定。

江姓阅卷官认为,李宁安应该不敢将潘相公子的考卷筛落。

这不仅是因为潘世同如今权倾朝野,还因为潘世同是李宁安会试时的座师。

或许其他人可能会违背潘相的意愿,但作为他的门生,李宁安绝不敢如此行事。

李宁安和其他几名阅卷官一起花了几天时间批改了几百份考卷,包括了江姓阅卷官关注的那份——自从他指出这份卷子属于潘相公子之后,李宁安就不允许其他人碰这份考卷。

无论是选中还是筛落,只在李宁安一念之间。

江姓阅卷官默默地观察着这一幕,就看这攀附之事李宁安行不行使。

他并不清楚李宁安是否在选中的考卷收录有潘相公子的卷子,虽说李宁安罔顾其他阅卷官的意见,私自决定取舍有失公允,但作为房官,这是他的权力。

几位阅卷官即使心中有想法,也只能埋怨自己当年不够努力,没挣成一个进士功名。

接下来的第二、第三场考试,李宁安同样认真地评阅,这一科的会试举行前,谈召还特意强调了三场同等重要,不容敷衍了事。

对于第一场已被他选中的考生,李宁安也会继续看他们在第二、第三场的文章,如果后两场写得很出色,即使第一场的文章平淡一些也可以勉强接受。

虽然李宁安并没有明确表示偏向某种文章流派,但文坛上都将他视为台阁体的大家,以李宁安为范本作时文的士子不在少数。

但李宁安本身并不偏见文章文体,他更注重考生的实际学问。

只要考生真的有才华实力,不论属于哪个派别,文章都可以写得光彩熠熠引人入胜。

......

三场考试文章批阅完毕,李宁安和其他几名阅卷官都显得疲惫不堪,虽不至于蓬头垢面,却也比刚入贡院时憔悴了许多。

\"幸好我们在限期内批完了,总算没有辜负总裁的交代。\"

李宁安选出了十数份优秀的荐卷,都是他认为三场文章都很出色的。

他还挑选了几篇备用文章,因为这一科只收录了三百贡士,所以《诗》一房的荐卷数量也比上一科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