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嫁高门>第119章

  陆璘赶回江陵了,施菀在药铺过着如以往一样平常的每一天,只是每到下雨,她一颗心便提了起来。

  雨还要下到什么时候去?怎么一下起来就是大雨暴雨?各处的大堤还守得住吗?

  陆璘那里没有消息,但七月底,听闻应山县将要分洪,半县的百姓离开家乡暂时住进了安陆县附近的安置草棚。

  没几天,杨县丞找到施菀,让她去安置点诊病,不知是什么原因,安置点的百姓生了拉肚子的病,还会传人,这儿都知道施菀在之前大疫中立功,便找到她,希望她去看看。

  施菀很快带了几名伙计去了,一片空地上,大片的草棚,老人咳嗽,婴儿啼哭,征调的民夫和妇人正在给人打粥,每个人的脸上都露着愁容。

  只是拉肚子,所以并没有将病人隔离开,施菀亲自到草棚内给人诊断。

  第三个草棚,生病的是个老人,施菀要把脉,他却不让。

  他儿子在旁边劝了很久,他也执拗道:“看什么大夫,吃什么药,让我死了算了……”

  他儿媳劝道:“爹,刚才的衙差说大夫看诊不收钱,您就给大夫看看吧。”

  “看了是饿死,不看是病死,倒不如让我病死。”老人道。

  这一说,儿媳也低头抹起泪来,儿子也是沉默着不说话。

  施菀问:“为什么会饿死?官府不是会施粥吗?我看了,那粥还挺稠的。”

  老人闭着眼不开口,儿媳说道:“他们把堤给炸了,我们的房子和地都淹了,还能吃什么,可怜我们那地里的粮食,都能收了……”

  “炸堤是为分洪,若不分洪,决口之后淹得更厉害。你们放心,分洪到应山县是江陵府的决策,既然是为救整个荆湖北路,官府一定不会置你们于不顾的。”施菀安慰道。

  儿媳仍是哭,老人冷哼一声:“向来只有种田的养活当官的,哪有当官的管种田的。女娃,你不用管我了,让我就这么去,我这辈子饿够了。”说完,闭上了眼睛,一副对任何事不理不睬的样子。

  “爹,你别这样,只要我活着,总会给你挣一口吃的。”儿子说。

  施菀眼见他们如此,连忙道:“以前的官府我不敢保证,但这次管荆湖北路防汛和赈灾的是朝廷从京城派下来的,他是我们安陆县以前的知县,名陆璘,我能确定只要他在,就绝不会不管你们,你们的房子会赔给你们,你们明年收粮前的粮食也会分发给你们。

  “前年安陆大疫想必你们也听说过,他是朝廷命官,也冒着染上瘟疫的风险留在安陆县城,带百姓一起度过劫难,这一次,他同样会这样。”

  这时儿媳道:“这个我听说过,他们说的朝廷来的大官是他吗?”

  施菀点头:“正是。”说完看向老人:“你们看这草棚虽简陋,却还是能挡风雨;粥菜也简单,但分量是够的,能吃饱;我来看病也不收诊金,到时开了药,也是用大锅熬了分发给你们,都不要钱。官府知道你们的牺牲,艰难之际,在尽全力照顾你们,等洪灾过去,一定会给你们补偿的。”

  老人此时已睁了眼看向她,施菀道:“来,我给您看看吧,早些看了,好早些熬药。”

  老人没说话,却是依言将胳膊伸了过来。

  诊完病,施菀开好药方交给杨钊,并说道:“稍后大人派人和我一起到杏林馆去,先送第一批药来,我们药铺以成本价把药给您。”

  杨钊摇头:“上面交待了,药材都由官府拨款,哪敢让施大夫白忙活,就按平常药价算就行了。只是要先记在账上,待日后一起结算。”

  “如此,也好。”施菀回。

  说完这些杨钊就去忙别的了,施菀转身看向安置点的一座座草棚,虽拥挤嘈杂,却也有条不紊,疲惫中透着安宁。

  这是她想象中洪灾来临的样子,如果那天晚上安陆知县没被抓回来,如果陆璘没来到江陵,安陆县以及其它地方想必都已是一片汪洋吧。

  八月初,施菀听到消息,说是陆璘会去一趟安陆段的沔水河堤,然后再去一次应山县百姓的安置点探望百姓。

  这种情况,身旁自然有大量官员跟随,不会有时间空出来。

  没想到下午才过,五儿却来了,从药铺内将她叫了出去。

  “石全大哥说,陆大人不在安陆久留,下午就直接走了,要在离安陆县城三十里外的驿馆内歇一会儿,他派了马车过来,接施大夫去驿馆与大人见一面。”

  施菀问他:“现在?”

  “是,现在,马车在大人宅子后面等着。”

  施菀犹豫一会儿,点点头:“好。”

  她放下药铺里的事,到陆璘家门后,上了马车,由石全陪着。

  三十里路要不了多久就到了,石全拿驿符先带她进去,才进房间,外面便传来响动,是陆璘的队伍到了。

  “施大夫稍候,我去看看。”石全说着出去了。

  没一会儿便有脚步声传来,随后陆璘开门来,见到她,唇角微扬,转身将门关上,走进来几步,站到她面前。

  施菀就坐在外间的椅子上,此时见他,竟不知道说什么,不由将头低了下去。

  他坐到她身旁,温声道:“在安陆实在走不开,就没去找你,我还怕你不过来。”

  施菀自然知道轻重,他是安抚使,担负着抗洪的大计,若是让安陆的官员和百姓知道他先去大堤,再去安置点,最后去找了个女人,那别人怎么看他?又怎么看朝廷?

  她问:“官府不会不管安置点的百姓吧?”

  陆璘立刻回:“当然不会,后面会赈粮,也会还他们房子的。”

  施菀放下心来,又问:“现在八月了,雨量好像少了一些,最危险的时候是不是过去了?”

  “算是,但要到九月才算洪峰真正过去。”

  她又问:“所以,安陆应该不会决堤了?”

  “不会。”陆璘一一回答,随后看着她问:“你愿意来见我,只是关心汛情是不是?都不关心关心我吗?”

  施菀被他问住,有些不好意思:“我看你……挺好的。”

  其实面对他,她好像不知道说什么,她也不知道两人现在的关系应该说些什么话。

  陆璘伸手过来要拉她,才碰到她指尖便被她避开了,将手握起来,收在了袖中。

  陆璘只好作罢,轻咳了一声,和她道:“其实上次也路过安陆,本想抽空和你见一面,怕你觉得我救险不用心,也就作罢了。要写信,每次动笔写几个字就被打断,下次都不记得要说什么了,最后一封也没写。”

  施菀说道:“你不必过来,也不必给我写信,去忙你自己的事,真有空就多休息。”

  “反正写信你也不会看是不是?”他笑着反问。

  施菀看他一眼,没说话,他突然凑过来,趁她没回过神就亲了一下她的唇。

  她惊了一下,随后就立刻偏过头去,与他移开了些距离。

  这时石全在外面喊:“公子,用饭了。”

  陆璘站起身来,朝外正色道:“进来。”

  门被推开,随从将四菜一汤端了起来。

  施菀问:“你没吃饭?”

  陆璘坐到了桌边:“若是在安陆吃,想必是酒宴,又得耗费许多时间,直接走,也就省下那些时间了。”

  说完问她:“和我一起吃一些?”

  施菀摇头,只是起身坐到了他旁边。

  “现在已是申时了,你若是早上用的饭,到现在就太晚了,饥一顿饱一顿也会病的。”她说。

  陆璘放了筷子看她,眼带欢喜地回道:“今天是意外,我以后尽量定点用饭。”

  从这里能看到外面随从已经在准备启程了,施菀料到他肯定还要在天黑前赶去下一个地点,便说道:“好了,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用饭吧。”

  陆璘连忙问:“这么快就走?”

  “药铺里有事。”她说完就起身。

  “等一等——”陆璘叫住她,转身去屋内将随身包裹里一个木匣拿出来,送到她面前:“这个给你。”

  施菀看看他,疑惑地将木匣打开,发现里面是一朵枯萎的花。

  “这是有一日路过一处山地看见的,红色的花,开得尤其美,堪称娇艳,是我从没见过的花,我想你大概也没见过,想让你看看,就把它摘了,可惜,到现在已有四五天了,就这样了,但你闻,还挺香的。”陆璘说。

  施菀不知是好笑,还是无语,最后拿着那朵枯花打量半天,和他道:“你还不如让它开着,白白折掉一只生灵。”

  陆璘看着她道:“又没拔它的根,待后面有空,我带你去看。”

  施菀没回话,将枯花装入木匣,拿着木匣走了。

  傍晚,她回到了雨衫巷的院子,将之前放杂物的那只箱子打开,拿出里面的一大摞信,堆在那朵枯花旁,点了灯,坐到房中,一封一封拆开看起来。

  都是他那时在京城的一些琐事,看得她时而蹙眉,时而发笑,时而深思,大多都是发笑。

  到最后,她也想给他写点信,但提了笔,想到他,又觉得不知说什么好,最后无奈将笔放下了。

  自从决定再试一次后,她好像对他陌生起来了,不知用什么身份、什么模样和他相处。

  一直到九月,五儿给她送来一封信。

  那是上午,她在药铺中,刚将病人送走,拿茶杯喝了口水,五儿便来了,将一封信交给她,笑道:“施大夫,给你的信。”

  他送来的信,当然是陆璘寄的。

  陆璘寄信有时是让身边人跑一趟,有时是加在公函里走驿站发到安陆来,都会让五儿代接,然后再转交到她手中,这样方便一些,不必她专门守着。

  她接了信,五儿又说:“施大夫要是回信,也交给我,我替您送到大人手上。”

  施菀礼貌地一笑:“暂时倒不要。”

  “好好,那施大夫看信。”五儿说完就退出去了。

  到中午的间隙,她才将信封打开,结果信封里却装着另一个叠起来的信封,看上面的字,竟是从京城送到他手上的。

  这是……他自己的家书?他把他的家书送给她做什么?

  她狐疑着将信打开,里面却是陆尚书的语气。

  信上说,来信家中已收到,他如今已年过三十,婚姻之事,自己想作主便由他作主,父母一切照准,并不反对。只是明年上半年他多半要回京述职,趁那时在京完婚最好,婚后他们要回江陵便回,一切随他的意。

  施菀看了出来,陆璘这是向她证明他家人的态度。

  但他这也太急了一些,现在回信就送到了安陆,推算下来,至少在八月初他就给京城写信了,说不定还是七月底。

  这可真是几头不误,一切来得这么突然,她竟莫妙心慌。

  九月一到,便是秋高气爽,雨不再下了,各江各湖水位也慢慢退下去,汛期过了,剩下的是赈灾。

  但粮价和往年一样,官府管制下,没有人敢囤积居奇,安置点的百姓也搬去了新地方,似乎那场洪灾过去了就过去了。

  然后是九月初八,重阳节前一天,陆璘突然回安陆了。

  那时施菀刚要歇诊,五儿来了,非要叫施菀出去一趟,一出去,她就看到了墙角的陆璘。

  她怔了一下,那种不熟悉、有些局促的感觉又来了,似乎有些手足无措,然后问他:“你怎么来了?是有公事?”

  “不是,私事,明日一起过重阳节?”他道。

  “你明日有空?”

  陆璘回答:“休息两天,就过来了,十日再回江陵。”

  施菀迟疑一下:“可是……我明日要去给一个老道长送重阳糕,顺便找他讨教几个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