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穿越重生>八零年代带着全家脱贫>第40章 探索

王云山在前几年的探索中,掌握了一定的经验,很快就摸出来门道,在他的投资和建议下,砖厂每个月的生意又多了十几笔。

他专门去找帮扶企业的农村信用社借了一笔钱,又买了两辆车,砖厂整日里进进出出有六辆车载着他们全村人的希望去往隔壁市区,甚至去了隔壁的隔壁,那里矿产资源丰富,比这边富了两到三倍,村民们买起红砖来特别大方。

王云山有一次甚至专门派了四辆车为一家农户带过去,听说他们家要建造的房子足足有五层楼。

只是在老家,这生意还得多靠那些走南闯北的外乡人在中间牵线搭桥。

王云山和他们混得熟了,也早早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大家正因暴富而疯狂消费,而对于庄稼人来说最体面的就是老屋的芳子,修的越气派越大,再挂上“某宅”的门牌,黑色木制的大门一关,可不让子孙在这里长了份面子。

王云山起初提出去那开展生意,厂长首先不同意,在他的记忆里,那里惯有那些什么土匪窝子,哪怕已经处理了,还是刁民一群,好赌博的人杀疯了眼闹出人命都有可能,在他眼里,这门生意太冒险。

王云山说服了他,这里沿线都有柏油公路,安全系数高,还有那车队的几个小伙子在这里有熟人,不会出什么事。

人家能看得上你这一车砖嘛,火车把煤带出去,运回去的都是钱,走在村子里,十户人家有一户就是真正家里有矿的,这点小钱他们还真的不放在眼里。

这话说到了厂长心坎上,王云山在第一次尝试过去以后,又组织人多挖了两处土窑,老板计划着两年内就要走,默默开始分权,王云山在砖厂里越来越有话语权。

直到这时候,大家才知道,王云山就是那个一直不谋面的神秘的副厂长。

村里炸开了锅,都说王老爹命好,生了个好儿子,每天不用干活,睡着都能挣钱。

“人家和我们可不一样了,听说他们顿顿吃的是鸡鸭鱼肉,早餐要干掉两碗羊肉泡馍,中午吃的是肥的流油的肉夹馍。管够!”

“王云山现在是厂长了,日子肯定过得不一样了。”

“我要是厂长,顿顿都吃水盆羊肉,肉多粉条少,还要尽捡着那山羊腿上的肉吃。”

“还有那边人做的手抓羊肉,谁还半斤一吃啊,我直接要两斤,水一过还不够我塞牙缝的。”

这是在说离他们五里远的一处交通干道上,有外乡人过来开了一家远近闻名的餐厅,手抓羊肉是主打菜,肉质鲜美,闻着不膻,吃进嘴里,也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调料。属于羊肉本身的味道留在唇齿间,久久不散。

往常这肉专门卖给过路的工人和司机,抵得上寻常人家七八顿饭,村里有人带着孩子去吃过一回,吃完一直在念叨:那里的羊肉多好吃。

他们已经听得耳朵都长茧子了。没有人掏腰包专门去那里吃一趟。

总之,王家的日子在他们看来,是他们想也想不通的快活日子,有人还在念叨:“世道不公啊,怎么王家才败落了几十年就又崛起了。”

“王家的少爷日子,肯定不会太长久的。”这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坚定地认为大家要一起富裕,王家发达了,过着皇帝的日子又怎么样?还不是得好端端的待在这里,还没有一些吃公粮的干部好,起码进城了。

这里又没有大商场,大医院,大家都一样。

不得不说,这一番话下来,很多年轻人尽管面上带着老人没有接受新时代的不以为然,心里却舒服多了。

他们在想:对啊,穷人乍富,王家恨不得把钱紧紧攥在手里,那老宅子多久都没有翻修了,王家的院子还没有他家宽敞舒服呢。

有人猜出来王云山可能要搞个大动作,不过,他们没有放在心上,再怎么样也大差不差。

李家大哥已经出去了一个多月,专门跑去外地学人家如何种植、烤制烟草,学好了回来,那可就是上好的买卖。

走之前他粗步估计,他们一年可以赚五千多块钱,这可比王云山夫妇累死累活的赚的多了,因此,李大嫂一心在家贤惠的照顾女儿,对于王家的事情充耳不闻。

她打心眼认为,丈夫找的这门生意可比王云山赚钱多了,王家再怎么样也不会越过他们家去。对于这个事实,她心知肚明,以后也会是李芳舒和王云山求他们的份。

这么一想,他们越发在老人面前无所顾忌,李老太太因为被孙女绊住了手脚,别说是去看女儿了,连出门都是问题。

偏生李大嫂还最爱让她干一些本来就能做的事情,老太太被使唤的团团转,李大哥的父亲,李老汉也只是沉默的一个人出门,料理庄稼,再一个人回去,对于地里的忙碌空口不提,一力扛下。

只是劝着妻子和自己,再多忍忍,让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他才会好好的。

只要儿女好了,他们怎么样都可以,儿媳妇不喜欢他们去女儿家,他们就少去几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也是李老头过日子的精髓。

王云山不是没有察觉到岳父和岳母这两天来他们家变得少了,不过没关系,妻子去的次数多,总不会让自私的李大嫂短了他们去。

王云山打定主意往t城奔,除了赚足够多的钱之外,他还去了许多地方踩点,为砖厂的扩大化生产改造做出了突出贡献。

厂长笑着拍着他的肩膀:“你这么一搞,全村……哦不,全乡的经济都会被你盘活了。”

“哪里,厂长,我的目标可是全县城。”王云山开了个玩笑,厂长哈哈大笑:“年轻人就是要敢闯敢做。”

他待在这里也有好几年了,自认为对于这里的人有了最基本的认识,只要能够吃饱肚子,就不会想办法多倒腾几回,几乎没有几个出去打工找奔头的年轻人。

王云山是他见过的头一个,不愧是读了书的人,见识不短,实践不断。

要知道,哪怕是他,在面对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也找好了退路,存折上有一定的存款。

这小子讲究什么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只要够数,就积极的把多出来的一部分全部投进去。

这么些年下来,王家的存折上进进出出的,总数上,估计还是他从外地挣回来的那么多。

这人胆识过人,怨不得有那么多的人追随于他。

“你小子,怕是你们二百三十户人家里的第一个万元户吧?”厂长估摸着,“要是把钱存起来,恐怕你也是第一个上报纸的。”

中国各地在响应政策,没有多少省份,大家竞相在省报纸和广播上播放自己家乡第一个自食其力的领头羊。

这边经济差一点,和全国第一的万元户报道差了半年,恰好是王云山投资入厂的那年六月,对此,王云山摸了摸后脑勺:“厂长,你还真的是抬举我了。”

镇上因为厂长这位乡镇模范企业家要离开,返回家乡建设家乡而吵翻了天。

好不容易山窝窝里出现一个金凤凰,结果他们没有那个梧桐木,留不住。这不是在打他们的脸吗?

“你说说你们,非要说什么响应政策,给他挂个乡镇企业家的虚名,结果呢?这事办的变成这,还能有什么处理办法?”镇长弯指敲了敲桌子,木桌上的搪瓷杯一震一震的,站在他面前的干部悄咪咪的低着头。

“镇长,你不要着急,那位厂长说了,他还能再待着两年,帮我们建设这里。”有人出口打断了办公室里沉默的氛围。

“再不济,还有其他几个砖厂嘛。”其他人在一旁补充。

“能一样?”他瞪大了眼,“隔壁县城搞的那些砖厂工人赚多少,我们的小工赚的是他们的八成,长此以往,我们的经济是不是就被拉下了?”

“镇长,话不能这么说。”戴着圆框眼睛的文艺青年上前半步,抬起头说,“我们上次去调研的时候发现,那位黄庆喜同志在尽心帮我们发展,而且,在他的帮助下,已经有同村的一个小年轻接班了。”

“那位小同志,不会再走了?”

“他们家在那,肯定不会放着这么大的摊子拍拍屁股就走人。”文艺青年摇摇头。

听见这话,镇长脸色缓和了一点:“务必要让我们这里紧跟节奏,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我们知道,您放心。只要越来越多的工厂建在我们这,生意多了,我们的乡镇居民未必见得比县城里的人穷。”

大家心怀热血,渴望把沙漠变绿洲,让人民摆脱贫困,把家乡建设的越来越好。

“这次的事情也给我们提了醒,敲了敲警钟,你们一定要记住,挑选干部时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问清楚人家的意愿,要选上之后全都孔雀东南飞了,我们再怎么努力也发展不起来。”

“好,我们会注意的。”

孔雀东南飞,这就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最主要的特征,哪怕是王云山要去的t城也只是比这里更加北边的城市,附近的村民未必比这里过得好。

因此,调动也更加容易。他也不是个太急的性子,稳扎稳打的发展,总比一步登天之后坠入无限深渊要好。